现代装饰讲究的是品位和独一无二的感觉,而芜湖铁画就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流传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的它,吸取了我国传统国画的构图法及金银首饰、剪纸、雕塑等工艺技法,以低碳钢作原料,“以铁代墨,以锤代笔”,千锤百炼,锻制而成,其风格刚劲挺秀、朴实雅健、黑白相间、虚实相生、神似国画。有山水、人物、花卉、虫鱼、飞禽、走兽等各种艺术品类型,能够满足消费者不同的需求。
芜湖铁画始创于清代康熙年间的芜湖人汤鹏,他“少为铁工,与画室为邻,日窥其泼黑势”,从中受到启迪而创出铁画。铁画一经问世,不仅“远客多购之”,而且“名噪公卿间”,士大夫阶层人士把它作为“斋壁雅玩”之物欣赏,文人墨客更是推崇备至,赋诗著文加以赞扬。清代金石家朱文藻在《题铁画》一诗中作了生动的描述:“乍看似墨泼素绢,山水人物皆空嵌。风飘秀色动兰竹,雪催老杆撑松杉。华轩逼人有寒气,盛暑亦欲添衣裳。最宜桦烛晓风夜,千枝万蕊发翠岩。元明旧迹共谛视,转觉暗淡精神减。”他认为元明时代丹青高手之画与铁画相比也黯然失色。
今日芜湖铁画以低炭钢为原料,艺人们以锤代笔,以炉为砚,以铁当墨,以钻为案,依据画稿取料入炉,经过锻打、焊接、钻挫、整形、防锈烘漆等新技术、新工艺,然后衬以白底,装框成画。画面保持铁的本色,不涂彩。构图采用中国画的章法布局和笔意,远景赋以疏细线条,近物则以粗犷布势,使山水能分远近之趣,楼阁能得透视之感,人物能具传神之态,花鸟能显栩栩之姿,锤锻之巧与画理相通,绘画与工艺品结合。
1959年,大幅铁画“牛郎织女”参加了莫斯科举办的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和巴黎博览会。“牛郎织女”是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织女是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的孙女,牛郎则是人间一个贫苦的孤儿,常受到兄嫂的虐待而过早地自立门户,因受之于天意与织女相爱,并生儿育女,男耕女织,幸福地生活着。不料这件事让玉皇大帝知道了,他非常生气,立即派天神逮回织女,织女被捕上了天,而牛郎却不能上天,只能抱着儿女仰天哭嚎。后来他的老牛在临死前嘱咐牛郎在它死后,剖皮制衣,即可登天。果然牛郎携儿女一起上天寻找织女而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凭空而划,顿时出现了波涛滚滚的天河,牛郎与织女隔河相望而不能相聚,万分悲痛。后来终于感动了玉皇大帝,允许他们一年一度于七月七日在鹊桥上相会。这幅铁画很好地表现了这一中国历史上动人的神话故事。
1960年他们又为人民大会堂安徽厅制作了长4.5米、宽2.5米的大幅铁画围屏“迎客松”,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高度赞扬。在这一围屏前,总理曾多次会见各国友人,并摄影留念。1977年毛主席纪念馆制作的毛主席诗词“红军不怕远征难”诗词的书法手迹铁画挂屏长8米、高2.3米,其中最大的字高达1.5米、重10公斤。艺人们以高超的技艺,使这些铁画如同挥毫笔书一样酣畅流利。近年来,艺人们不断创新,又开创了立体铁画、瓷版铁画、纯金和镀金画。
安徽芜湖铁画品种大致有三类:尺幅小景,大都是以松、鹰、梅、兰、竹、菊为题材衬板镶框,挂在粉墙上,黑白分明,线条刚劲挺秀,结构清晰,端庄而醒目;彩灯,由4至6幅铁画组成,内糊以纸或素绢,中间可以点燃蜡烛,光彩照人,富于情趣;屏风,题材大多是山水风景。近年来又新创作了立体铁画、盆景铁画等新品种。它的特点是构图简练,线条刚劲挺秀,层次清晰,立体感强。我们希望铁画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在现代的历史潮流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