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网师‖探“理”寻踪,明“理”笃行

探“理”寻踪,明“理”笃行

——读《语文课理十五论》代序有感

张爱敏

近日,拜读张悦群老师《语文课理十五论》代序《做讲理之人,成明理之师》,宛若在语文教学的迷宫中得见一幅精妙的“认知地图”。这篇序言不仅是一部著作的导读,更是一份关于语文教学本质的深刻宣言。它系统勾勒出从感性体悟到理性自觉的认知进阶,并以“样例教学”这一实践范式,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可循的路径,令人茅塞顿开,心生向往。

一、 认知进阶:从“感性”漫步到“理性”高地

序言将语文教学的认识过程精辟地划分为“感性、知性、诗性、理性”四重境界,并旗帜鲜明地指出“理性”乃最高追求。这无疑是对当下语文课堂病症的一剂良方。我们常常流连于文本表层的声色光影(感性),或满足于知识点的机械罗列(知性),甚至将课堂异化为教师个人才情展示的“诗性”舞台,却唯独缺失了那份将语文视为一门可教可学的科学的“理性”自觉。

真正的语文教学,必须引领学生登上这座“理性”的高地。这一境界,具体由三大支柱支撑:科学性是基石,它要求我们“用文本去教”,将经典篇目视为训练言语能力的“样例”,而非顶礼膜拜的“圣经”;基础性是准绳,教师的“可教性”必须深植于学生的“可学性”土壤,否则一切教学设计皆是空中楼阁;专业性是边界,它严格区分了随心所欲的“文艺解读”与目标驱动的“教学解读”。这三大属性,共同捍卫了“语文课首先要上成语文课”的专业尊严,让我们能牢牢抓住“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牛鼻子”,不为外界浮华所惑。

二、 实践路径:“样例教学”范式的系统解构

“理性”之高阁,需有阶梯可攀。张悦群老师团队创立的“讲课理”范式——“样例教学”,正是这样一套精密而实用的“教学脚手架”。它让崇高的教学理念,化为课堂中可见、可测、可操作的步步脚印。

1. 目标:从“云端”到“地面”的精准锚定

该模式将教学目标精准锚定于“课时目标”,并强调其必须“可观察、可检测、可操作”,乃至“作业化”。这彻底纠治了语文教学目标常患的“空泛病”,让每一节课的成效都清晰可见,使学生“学有方向”,教师“教有回响”。

2. 程序:从“模仿”到“创造”的能力阶梯

其操作程序从“三步”演进为“四步”(看样子→扶着做→试着做→独立做),完美复现了技能内化的心理过程。它如同一个稳定的认知支架,引导学生在模仿、协同练习、独立实践的循环中,最终实现知识的活学活用与能力的自主迁移。其普适性更令人称道,无论是阅读、写作还是复习课,此法皆能游刃有余。

3. 评价:从“教师演技”到“学生成果”的价值回归

在此范式中,教师的角色是“示范引领”的教练,学生则是“主动建构”的主体。教学评价的焦点,被彻底从教师“讲得是否精彩”扭转至学生“学到什么程度”、“能力是否形成”。这种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评价观,是教学本质的理性回归。

三、 教师修行:向内深耕,成“明理”之师

探其根源,张悦群老师能构建如此宏阔而精微的教学体系,源于他作为一名“学者型教师”的深厚内力。他“以哲学、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轮流下酒”,这种跨界的学养使其能居高临下,洞察语文教学的本质。他的“本体论情结”、对积极教育心理学的融汇、对课程知识的青睐,共同构筑了其“语文理想国”的坚实内核。

这给予我深刻的启示:语文教学的困境突围,其根本“不在向外的寻取,而在向内的建立”。我们不应止步于教学技巧的模仿,更应向内深耕,广博涉猎,构建属于自己的、融会贯通的专业学识与教学哲学,方能在纷繁的教育思潮中保持定见,成为那个真正“讲理”且“明理”的师者。

《做讲理之人,成明理之师》这篇代序,是一次思想的淬炼。它让我明晰,一堂好的语文课,应是理性之光贯穿始终的智慧探索。未来,我愿以“样例教学”为镜,检视自身课堂,追求目标的精准、过程的扎实与成果的明晰。我更愿以张悦群老师为楷模,在书斋与课堂间执著求索,向内建立自我的专业高度,让我的语文课堂,最终成为启迪学生智慧、印证自我价值的生命场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