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人,正所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全人类头顶的是同一片天,脚踩的是同一片地,区别只在于各自所处的时空不同罢了。在同一种时空条件下,人与人之间发生互联沟通的几率大大增加,如果这种互联沟通恰巧在不经意间发生了,那么我们也不要高兴得太早。为什么这么说呢?关键就在于人类这一宇宙间的物种是具有本我属性的,在生存与进化过程中,人类首选的是维护自身的生理、心理与发展、进步的需要。我们可以把这理解为一种本能,也可以唤之为一种“私心杂念”,甚至为之冠以具有文学色彩的词汇来形容——傲慢与偏见。
何为傲慢?何为偏见?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有傲慢与偏见吗?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傲慢意即骄傲和怠慢,偏见意即偏激和意见,两者皆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和概括,都来自于人的内心世界的外在表现。那么,我们就不难理解,刚出生的婴儿是没有上述关于傲慢与偏见的“私心杂念”的,因为他(她)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还没有用心去感受这个世界的“五味杂陈”,还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发生比较深刻的人与人之间的互联沟通,只是在被动地吸吮母乳或奶嘴、接受各种外界的影响和刺激。即便如此,刚出生的婴儿仍然具有本我属性,这种属性会驱使他(她)主动寻找食物和生存下去的线索,甚至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是“排他”的,比如一个奶瓶被摆放在了两个饥肠辘辘的新生儿嘴巴前,令两个新生儿嗅到了浓郁的奶香味,双方必然是竭尽所能地努力争取满足自己填饱肚子的本能欲望,而不会互相谦让或进行分享,哪怕因为一方“得逞”会导致另一方活活饿死也不会,就是这么“残酷”和“现实”。那么,问题来了,人刚一出生不过就是“一张白纸”而已,我们说不管别人死活抢奶喝的婴儿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呢?
事实上,善与恶只是人类自己发明出来的两个字罢了,只不过是人类通过想象并根据自身生存繁衍的客观现实需要而设定的门槛和标准。推而广之,金钱、法律、国家、宗教、社会、学科、政治、经济、文化等一切脱离了人的本我属性之外的境域和规范,都来自于人类不断进化、发展和进步过程中的想象。人类想象出来的种种境域和规范,最终在人类发展演变的历史长河中经过浸润、冲刷和洗礼,最终变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模样。所以,评价与辩论人生来“性本善”还是“性本恶”的问题,不过是一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事情,站在不同的视角进行评价与分析,都可以说得通,听起来貌似是那么的天衣无缝。与其站在人类想象出来的境域和规范的立场去评判一个人的善与恶,不如脱离了人本身的“傲慢与偏见”去正视自己的本我属性,那么很多存在疑惑的不解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