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说了四十多年的话,但扪心自问一下,自己说话有时还是说不到点子,甚至还会因为乱说话而得罪人,常常不敢乱开口,以求无过于人。
到底该如何说话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但不管怎么思考,这个问题就是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在听了姜博士的良知MBA课之后,才豁然开悟,原来我们说话都带有明显的观点倾向,自带观点的话让别人很不舒服。因为令人不舒服,所以交流的效果很不理想。
带观点的语言令人不爽,那就要坚持讲不带观点的客观性语言,也就是观察性语言。这样的语言是看得见的语言,对于能看见的语言,大家都不会反感。而且很多时候,你只要把观察语言说出来,对方的良知就会自动作出反应,并循着你的意思在改变。
比如,小孩子的成绩很差。我们不要说小孩子考得不好,甚至带责问地追问为什么。只要把他们的成绩如实地念一下,小孩子的自尊心的良知就会自动感悟,然后暴发出努力读书、拼搏向上的活力,成绩达到甚至超过你的预期。
观察性语言虽然没有倾向,但它能让对方听进去,并在唤醒有点沉睡的良知,这就是观察性语言的魅力所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性语言最丰富的就是法律条文,因为它用观察性的语言反映了日常生活的各种法律问题,而且态度中立。
为了我们的生活更美好,请学会运用观察性语言,并持之以恒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