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粗略的看这本书,感觉内容非常丰富,专业性的语言和论述比较多,甚至带来复杂繁琐之感。也或许因为是外国作品,有一部分翻译带来的晦涩,尽然阅读完,也无法做到完全理解。
书的开篇为我解开了一个问题——阅读,为什么而读。正如书中提到,“《如何阅读一本书》是一本为阅读人,或是想要成为阅读的人而写的书。阅读是一件主动的事,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因而,首先需要我们做一个主动的阅读者;其次,我们需要明白阅读的目的:为了获得资讯而读,以及为求得理解而读。这不难理解,我们平时看新闻、刷朋友圈等都是指前者;后者则要求我们观察思考、分析理解,最好能有所启发,这样的阅读也就更为主动,而这本书主要针对的就是后者这类主动阅读。
书中提到:读者对他自己,以及自己面前的书籍,要求的越多获得的就越多。
书中,作者将阅读分为四个层次,这不禁也让我耳目一新,刷新了我的阅读观。也许我们在平时的阅读中潜意识运用到了,但却无法总结或是发现。而这四个层次,分别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
第一,基础阅读是关注每人词句的合义,即识文断字,一般我们在小学阶段就能完成。第二,检视阅读或系统化略读,则是通过限时地、有目的地快速阅读找出书中谈及的重点、主题的分类、基本组织框架。弗兰西斯·培根曾经说过:“有些书可以浅尝即止,有些书是要生吞活剥,只有少数的书是要咀嚼与消化的。”我认为,大部分人们的阅读就会暂停到此为止,包括现阶段的我自己。第三,分析阅读即带着问题全盘阅读、完整阅读,咀嚼消化一本书,该阶段不计较时间的长短,目的在于尽量消化书中的系统性知识概念、论题等。最后,是主题阅读,又称比较阅读,意思是通过阅读多本相关主题的书籍,最终从比较中提炼出自己的理解,是最复杂又系统化的阅读。
我发现,这四个层次是逐级递进的,越往后对阅读能力要求越高,且后者包含前者,比如检视阅读前我们已经掌握了基础阅读的能力(识文断字),而检视阅读也是分析阅读的准备工作。
我发现,整本书都在围绕着这四个层次展开。在这其中,穿插着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不仅仅是实用型的书,例如现在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还有想象文学、历史书等。但是,总有一些不变的方法,即我们能够通过提问、思考、记笔记、刻意练习来提升自己的阅读主动性,从而加强阅读能力。
查阅资料时,我发现大家对这本书的评价褒贬不一,认为这本完成于1940年的实用型书本早已过时,但我认为,尽管,内容有些难懂,外国的思维带来阅读速度上的减慢,但他既然能得到大部分人的认可,那便有可取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