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戒学堂日更第10天】
上班打卡,下班打卡,上课打卡、下课打卡……今天你打卡了吗?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周围兴起了一股打卡风。早起打卡、睡觉打卡、健身打卡、跑步打卡、阅读打卡、学英语打卡、背单词打卡……只要你能想得到的领域,都能够来到打卡的阵营,这其实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把大的目标能够分解成每天必须完成的小目标,能够帮助我们坚持下去。
我自己也有幸加入到打卡的大潮当中,时间一长总觉得哪里好像让人感到不对劲儿。比如有一次日更打卡,坚持了5天,突然中断了,然后就再也不想继续了。翻看一下我们的朋友圈,发现那些跟我们一样进行打卡的人也都是无疾而终。
自从我妈发现微信运动可以看到每个人每天走多少步以后,就开始手机不离身,经常翻看谁走了多少步,也经常会告诉我“你二叔都走了3万多步了,我今天才走了1万多步,昨天我是冠军,今天我排第三了等等。”从开始排名那一刻起,我就会发现我妈出去锻炼的动机发生了转移。
刚开始我妈也是每天早晚各出去一次,但自从知道了排名以后,只要有机会外出都会带上手机。我还听说甚至有人为了自己的成绩在排名上更好看,甚至专门去买了设备,用软件“刷”步数。
其实,打卡的动机也是如此,一开始人们的动机完全出于学习成长本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热情消退,动机减弱,学习难度增大的时候就很难坚持下去,直接放弃就相当于告诉大家,自己学不下去,自己没有能力也很丢脸。然后人们就不自主的给自己找借口,“学习很难,但打卡不难呀,只要完成打卡任务就完成了”。
既然打卡代表完成任务,那么为什么不选一个轻松的方式?于是就出现了,有人网上购买刷步神器,坐在家中就可以让自己的步数名列前茅;更有人早上5点闹铃一响,在群里打个卡,然后继续睡觉;还有人翻开书拍一张照片,发到朋友圈,表示自己今天已经读过书了……。
单纯的依赖打卡,不仅会转移行动的动机,还会降低行动的效能,正源于另一个重要的心理机制,认知闭合需求。
所谓认知闭合需求,就是指当人们面对一个模糊的问题的时候,就有给问题找出一个明确答案的欲望。也就是说一件事情迟迟没有完成,心里就总惦记着,盼望着早点结束,一旦这件事情完成,做这件事情的动机就会立刻趋向于零。
比如你每天要打卡背20个单词,但今天时间来不及了,但是为了完成打卡,你可能随便背几个糊弄一下,告诉自己学过了,然后让任务闭合再说,不然心里总惦记打卡这件事儿很难受。再比如有一天你时间充裕,提早完成了20个单词的任务,打卡一结束任务就闭合了,因此你学习的动机就衰减为0,你也不想再多去探索更多的单词,不会再去背第30个或第40个。
这就是打卡的心态特性,学不到就假装一下,学到了立刻停止。所以单纯的抱着打卡这一项任务心态去学习,很少会有强烈的主动性的,毕竟在任务心态的驱使下,人们关注的是完成情况,对任务本身是没有太大热情的。
当然这并不是说打卡工具不好,实际上他还是能够帮助我们持续行动形成打卡习惯。这也是很多人对打卡爱不释手的原因等千万不要完全依赖打卡,否则很容易让我们陷入认知陷阱。
在个人执行打卡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给自己设一个最低的标准,而没有最高的标准,比如以前完成20个单词你就松了一口气,现在可以调整为5个单词很容易完成的一个最低标准,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你完成目标好没有负担,而这个时候自己又刚好进入了学习状态,就愿意顺着惯性继续学下去,毕竟多学一个单词就是额外的收获,心态是完全不同的,身心容易沉静,不会顾虑什么时候才能完成任务。
打卡工具没有错,重要的是我们要用什么样的心态去完成我们打卡的内容,去完成我们每天的任务。调整好心态以实现目标为目的,而不是为了打卡而打卡。你打卡时是什么样的心态呢?你今天打卡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