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博鳌论坛,着实让腾讯的AI翻译火了一把。但是火却不是因为它非常成功,反而是因为它“不那么成功”。博鳌论坛期间,技术界和翻译界对它的效果几乎呈现出一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技术界普遍是“一次成功的尝试,未来可期”的态度,而翻译界却是“效果太差,翻译不太可能被替代”。虽然评论的文章已经足够多,我作为一个投身了AI公司,又是口译专业毕业的媒体人,倒也想说说自己的想法。
缘起
要说AI应用在翻译界也不是头一回了,每次媒体为了博眼球都会打出“翻译真的要失业了”这种骇人听闻的标题,每每看到这类标题,着实会让我和其他同学惊慌,出于逆反和自我安慰的心理,自然也会嘲笑一下翻译软件的时不时出现的垃圾效果。当我准备报考口译研究生的时候,大概就是三年前的样子,那时候我对谷歌翻译之类的翻译软件还是非常不屑一顾的,语法不对,语句不通,连准确度都达不到,更不要说翻译美感了。和学机械的同学聊起AI取代翻译这件事,一直都持有一种怀疑态度,所以也没有参考他的意见,继续学了口译。
反转
不过三年后我就啪啪打脸了。
学口译的第一年就开始接触一些计算机辅助翻译(CAT)的软件,Trados,译马网之类的,当时也被这些CAT的语料库和专有名词词库的功能惊艳到,但是应用场景只适合那些已经有很多译文存在的原文文本,比如政府类型的文本。如果说突然接到一篇几千字的金融经济类,自己又没有相关的语料库和专有名词库的话,CAT能派上用场的机会就大大减小了。所以对于一名笔译员来说,翻译大量同领域的文章,开始可能略吃力,但后面就会越来越顺畅了。
但我当时仍然没有觉得翻译会被AI取代,尤其是口译这块,直到我去年实习的时候开始用谷歌翻译和讯飞语音输入法。
实习的时候因为翻译的大量文本都是格式规范的命令手册,或者语言严谨,语法不复杂的科技文本,所以Trados加上谷歌翻译基本可以帮我减少90%的工作量。即便是一些略有“文采”的演讲,很多时候使用谷歌翻译也不需要进行大量的调整,只需重新挑选个别词汇。那个时候第一次有种翻译,或者说严谨一点,翻译格式规范的文本的笔译工作者,未来真的很有可能被取代了。
但是口译呢?
口译学习第一年从来没有关注过人工智能,尤其是语音识别这块。之前也用过讯飞语音输入法,但总觉得识别效果太差,我的发音要是比不上电视里的播音员,它准能给我闹个笑话。但是看到谷歌翻译的表现之后,我重新下载了讯飞语音输入法,想看看它的效果如何。结果……我被吓到了。这里限于篇幅不做展开,但是它的效果确实让我觉得,在很多普通的对话场景里,比如我们学口译时经常提到的联络口译,陪同口译,可能有70%-80%的场景都可以被它替代。
只会“for for for”的腾讯AI同传
博鳌论坛开幕当天,腾讯AI同传就被知乎上我关注的翻译从业者嘲笑了一把。把“一带一路”翻成“一条公路一条腰带”,突然出现大串的“for”之类的乌龙情况不但让现场的参会人员懵逼,在媒体上也是赚足眼球,被大家狠狠吐槽了一把。目前网上流传最广的就是以下几张图。
但是我个人随机尝试的一场同传,效果却是这样(如下图)。不敢说翻译的十全十美,但是没有太大的疏漏。对于腾讯这次大胆的尝试,我想说,并没有那么差。
所以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出现问题的原因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从技术的角度,和从语言的角度。
从技术角度来说,在自然语言识别领域,对于噪音干扰的识别,区分演讲人的语气上的细微差别,停顿,重复,情感,修辞等等,目前的技术还难以达到。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我们目前的人工智能,更多的是一种弱人工智能,是在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利用深度学习技术不断训练出来的一种高级算法,但是机器本身并没有到会思考的程度。
从语言的角度来说,语言随着时代发展的更新速度是非常快的,也并非每个人都能完全理解到另一个人说话中的情绪和修辞等等潜台词。在试用讯飞随身译的时候,如果我说“太好吃了”,它可以轻易地给出一个“very
yummy”或者“very delicious”的答案,但是如果我说“飓风好吃”,机器就很难理解“飓风”在这里扮演了一个什么成分,因为本身这就是一个语言上的“乱用”,或者说是一种修辞手段。但是人就一定能够理解“飓风”在这里的含义吗?对于有一定语言理解力的人来说,“飓风好吃”可能意味着“这个东西太好吃了,就像飓风席卷我那样,让我不受控制”,但是没有这种语言理解力的人,他只会认为这是一种错误的用法。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网络用语或者其他新概念的产生,如果不是经常追热点追潮流的人,即便是中文的网络用语出现,也不一定完全能够理解,何况翻译成英语,更不用说马上训练机器识别这个词组了。
但是翻译不会被取代了吗?
我个人认为,AI取代大部分职业都只是时间问题,翻译也是一样。
虽然说目前的人工智能翻译只能应用在一些简单的场合,或者说辅助翻译的作用,需要人工继续训练机器,在基于更大的数据量的情况下,学会找到合适的对应的语料。而在目前状态下,更好的语料仍然需要各位经验丰富的人类译员不断贡献,不过带好徒弟饿死师傅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也不少见,所以对于翻译从业人员来说,保持一个警惕的心态是非常必要的。不要以为现在AI同传会出现纰漏,五年后它还是如此。或许五年才能成就一个资深译员,但是AI在同等情况下,拿着比你们多得多的语料,也许两三年就能训练成型了。
就像马克思说的,新事物必将战胜旧事物的规律一样。新事物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强大的生命力,它必将战胜旧事物。但是新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各种波折和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受到旧事物的干扰和阻挠。新事物的发展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这个规律应用在我们的这篇文章当中,也就是说,AI翻译的发展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未来它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人工翻译,对于传统的人工翻译来说,居安思危是最好的一种态度。
如果说你现在还在嘲笑腾讯AI同传不够准确的话,那你就像龟兔赛跑里的兔子一样,跑得快的时候就在前面乘凉,然而你误以为AI翻译的发展速度将会像乌龟一样,其实AI的发展更像乘着火箭炮的乌龟,可能稍不留神,下一秒被替代的就是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