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高度关注如何进行家庭教育的时候,似乎忽略了一个问题——作为家庭教育关键环节的家长一环够不够强。
家长的格局决定孩子的未来,可如何提升家长的格局又不是一时三刻的事。每一个家长都是从第一次开始的,成为家长的那一刻,家长与孩子是一样的,对未来的一切都是现学现用的。
要想在家长这个身份上做的够好够强,就要不停地学习,以小学生的心态终身学习,陪孩子一起成长。
今天继续分享卢勤老师的《告诉孩子你真棒》,跟知心姐姐一起为激发孩子潜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努力。
“你的奇思妙想真不错”——心灵成长需要自由
有一次,在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举行的宴会上,一些贵族认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完全出于偶然。 哥伦布没有辩驳,他在宴席上拿起一个鸡蛋,对这些贵族说:“诸位先生,你们能把这个鸡蛋立在桌子上吗?” 那些贵族拿起鸡蛋,左立右立,怎么也立不起来,只好请哥伦布来立。 哥伦布把鸡蛋朝桌上一磕,鸡蛋立住了。 贵族们很不服气,说这样他们也会做。 哥伦布笑笑说:“问题是你们这些聪明人,谁也没有在我之前想起这样做!” 虽然这是一个笑话,但却说明一个道理:创新的行为往往产生于“奇思妙想”。有创新能力的人提出的问题常常“出乎意料”,思考的结果往往“与众不同”。 这就是发散性思维,也可以叫作创造性思维,具有这种思维能力的人是今天我们这个时代奇缺的人才。创新是民族的灵魂,会创造的人是民族的珍宝。
人们常常感叹,我们今天的时代,这种具有发散性思维的人才太少了,原创性的东西也太少了,为什么呢? 原因当然很多,但其中有一点不可忽视:我们没有给孩子心灵足够的自由空间。 自由是心灵成长的基础,是创新思维的源头。好比人体里的水一样,一时一刻不能少。人体缺了水,细胞就会枯萎;心灵缺少自由,头脑就会僵化,灵感就会消失。所以有位作家说:“我不愿有一个塞满东西的头脑,而情愿有一个思想开阔的头脑。”
我听过一个很有趣的故事: 老师问同学们:“树上有10只鸟,开枪打死1只,还剩几只?” 这是一个传统的脑筋急转弯题目,不够聪明的人会老老实实地回答“还剩9只”,聪明人会回答“1只不剩”。但是有个孩子却是这样反应的—— 他反问:“是无声手枪吗?” “不是。” “枪声有多大?” “80分贝至100分贝。” “那就是说会震得耳朵疼?” “是。” “在这个城市里打鸟犯不犯法?” “不犯。” “您确定那只鸟真的被打死啦?” “确定。”老师已经不耐烦了,“拜托,你告诉我还剩几只就行了,OK?” “OK,树上的鸟里有没有聋子?” “没有。” “有没有关在笼子里的?” “没有。” “边上还有没有其他的树?树上还有没有其他的鸟?” “没有。” “有没有残疾的或饿得飞不动的鸟?” “没有。” “算不算怀孕的雌鸟肚子里的小鸟?” “不算。” “打鸟的人眼有没有花?保证是10只?” “没有花,就10只。” 老师已经满头是汗,但那个孩子还在继续问:“有没有傻得不怕死的?” “都怕死。” “会不会一枪打死2只?” “不会。” “所有的鸟都可以自由活动吗?” “完全可以。” “如果您的回答没有骗人,”学生满怀信心地说,“打死的鸟要是挂在树上没掉下来,那么就剩1只,如果掉下来,就1只不剩。” 这位学生的话还没说完,习惯于标准答案的老师已经晕倒了!
从这个看似笑话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的思想在没有禁锢、没有限制的情况下,是多么自由奔放、充满生命的活力!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得好:“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都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爱因斯坦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爱提问,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他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培养“有创造性的想象力”,需要一个自由、宽松的发展空间。那些“很棒”的孩子,很有创造力的孩子,身边都有一个“善解人意”的妈妈,或本身就有创造能力的爸爸,也或者是某个很赏识他的创造才能,对他的“奇思妙想”很感兴趣的人。
温帆就是这样一个幸运的孩子。 温帆是武汉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大学生。他从小就爱提问、爱动手。在校读书期间,他有四项发明获得国家专利,比如“带打气筒的自行车”。温帆说,我不是把打气筒捆绑在自行车上,而是让自行车在骑的过程中自动打气,这会给繁忙的人和懒得打气的人带来很大的方便。我的发明只是雏形,我之所以发明它们并申请专利,是想展现一下我的创造能力。
温帆的妈妈是一名老师,她很注重对孩子创新思维的培养。她对我说:“我觉得孩子的创新思维与生俱来,只看父母会不会发现和培养。” 温帆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花了两个月的工资买了一台收音机。一天妈妈下班回家,忽然发现儿子把收音机拆了。 “你怎么拆了?”妈妈问。 “阿姨在里面唱歌,我想看看阿姨在里面怎么唱歌。”温帆说。 妈妈一听,不仅没生气,反而很高兴,她对儿子说:“你的奇思妙想真不错!阿姨在很远很远的地方唱歌,不管是天上、地下、海里,你都能听得见。这是为什么呢?你可以尝试自己找出答案!” 温帆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一直得到妈妈的鼓励,他对无线电、电子、电波越来越感兴趣,上大学时就报考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他童年的好奇心的回应。
父母不是一个永远的解答者,而是一个提问者。向孩子提出问题,孩子便有了探索的目标,探索完了再去告诉父母,孩子本身也有一种成就感。 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向人们提出忠告:“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 给孩子松开翅膀,让他们自由飞翔吧!
君子不器,面对未来诸多的不确定,没有创新就没有竞争力。只靠死记硬背已不是应对考试的有效方法。
于个人而言,想有所成就必付出努力,但光靠努力已不是主流,还必先找对方向,而方向的确定需思维能力的提高。
未来的竞争中,比拼的不再是知识的存储,而是思维的高下。因为知识存储是人工智能的基础手段,我们的反应速度、记忆精度都不可能高过它。
从长远考虑,创造性思维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