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您居然认识我!”下课后,宇铭从后面追过来,激动地对我说,一反开学两周来的腼腆。
“是呀,我认识你。”我非常肯定地对他说。“你在课堂上虽然不太爱发言,但你上课时端正的坐姿,还有你听课时渴望的眼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我认识你哈。”我微笑着回答,同时注意到,他那因兴奋而红扑扑的脸上,现出灿烂的微笑。
只见他深深地向我鞠了一躬,大声地说了声:"谢谢老师!”然后幸福得像朵花一样,快活地转身飞奔而去。看着宇铭远去的背影,我沉思良久……
宇铭是我的学生。刚带完毕业年级,我新接手了起始年级的课程。两个班加起来有近100来人,宇铭是这近100人中比较沉默的一个学生。他很腼腆,一跟老师说话就脸红。但是我注意到,他上课时坐姿非常端正,甚至还保持着小学生双臂横放桌面上的习惯。课堂上,宇铭很少发言,但他的眼神里却传递出渴望的光芒。
经过两周的观察,我发现宇铭就是人们常说的,老师和家长眼里的“乖孩子”。他们学习成绩不是最突出的,也不是班级里最调皮惹事的孩子。他们成绩中等,老实听话,课堂上守纪律,课下行为内敛。因为班级人数众多,那些”按下葫芦浮起瓢“的顽皮的学生的杰作,使得老师们每天都在应接不暇的接招。像宇铭这样的“中等生”,在一般情况下通常会被老师们忽视。而他们的内心,其实也向其他孩子一样,充满了对老师给予肯定的渴望。
那天在课堂上,我点名让宇铭朗读一段课文的片段,然后让他谈阅读感受。看到我没有看学生名册就直接说出他的名字,他眼神里充满了吃惊。开始时的朗读,他还有点紧张。随着逐步进入角色,他的朗读越来越流畅,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整个课堂也仿佛被他的朗读带进了角色。
记得那节课,在让他分享阅读感受时,他激动地说了很多,把他对文段的理解和朗读过程中的内心感受都分享出来了。看到宇铭激动的样子,我看到了这个初一小男生,内心对展示自己,被老师和同学认可的渴望。于是,下课后就发生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之后的宇铭上课更加认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互动。他经常在我上课前到办公室帮我拿东西。中午还会到办公室让我给他面批作文。在校园里远远看见我,就会飞快地跑到我跟前问声”老师好!“,然后愉快地跑开。现在,我教宇铭已经一年多了,他的语文成绩在飞速地提升,同时作文也写得越来越好。每次见到我,他都会开心地问候。他的性格在改变,他变得越来越开朗活泼了。前不久,他还被老师推荐去做年级合唱节的主持人。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
中等生是学生中人数众多的群体,他们在各方面的表现既不太突出,也不是太差,因此注定了他们也是班集体中,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群体。然而,他们又是最有潜力可挖掘的一个群体。他们有渴望,却不易被发现;他们有冲动,却又缺少勇气,安于现状。我们的孩子,大多数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那么,在教育中如何对待这样一个群体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主动去关心他们、了解他们,拉近师生的距离
老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举动,都会让中等生感受到自己被老师关注,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爱护。比如,上课前跟同学聊一聊课余活动或是兴趣爱好,遇到共同的话题就可以共情沟通;再比如,课上可以常常用目光注视他们,给他们提供回答问题的机会;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鼓励;也可以经常向他们”请教“你不熟悉地问题等等。这样师生间便距离了缩短,让彼此间产生信赖,学生愿意“亲其师”了,自然也就会“信其道”了。于是,中等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自然而然地就会被激发出来。
二、赏识教育,是增加中等生信心的关键
中等生们有很强的自尊心,同时又很自卑;他们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又非常害怕受批评。所以,老师的“赏识”能够满足他们自尊的需要。如果这种“赏识”具有连续性,就可能帮助孩子逐步克服自卑心理,激发他们乐学好学、奋发图强、积极向上的情绪。进而提升他们的自信心。
三、体验成功 ,目标激励,鼓励进步
成绩平平的中等生,他们智商不低,基础不弱,所缺少的只是老师关注。教学中,老师只要细心观察,耐心引导,再加上老师的关心,他们就有可能在感兴的学科,或者学得好的学科上有所突破,获得成功的体验。
例如;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专门设立“个人进步奖”,只要你比之前的自己有进步,哪怕只进步一点点,都会受到我的奖励:一张奖状、一个棒棒糖,一支签字笔,或者一个笔记本……奖品虽不贵重,但却传递出对学生那份努力的肯定,给他们树立信心,鼓励他们制定力所能及的目标,走出舒适区,勇于突破自我。
变化的是世界,不变的是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习惯决定性格。老师对学生的关注、引导和鼓励,也许会影响一个学生的思维习惯或学习习惯,进而塑造一个孩子的性格,或许在将来地某一天,还有可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所以,学校、教育、老师,责任在肩,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