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刘长志
为政第二
为政篇主要讲的是为政这件事情的要点。
四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按照周礼,古人十五岁以前主要学习小学的内容,也就是六艺。这里说的“小学”是相对《大学》而言,不是现在意义上说的小学,大学是讲“道”层面的事情,小学是讲“术、器”层面的事情。
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礼:各种礼仪礼节等。五礼包括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
乐:音乐。六乐 包括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濩[hù]、大武等古乐。
射:射箭技术。包括白矢、参[cān]连、剡[ yǎn ]注、襄尺、井仪等。
御:驾驶马车的技术。包括鸣和鸾(行车时和鸾之声相应)、逐水车(随曲岸疾驰而不坠水)、过君表(经过天子的表位有礼仪)、舞交衢(过通道而驱驰自如)、逐禽左(行猎时追逐禽兽从左面射获)。
书:指书法(书写,识字,作文)和六书(象形 、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数:指“九数”,也就是“数”学这门功课的九个细目。(《周礼注疏》郑玄:“九数:方田、粟米、差分、少广、商功、均输、方程、赢不足、旁要;今有重差、夕桀、勾股也。”)
学习六艺的同时,随着孩子认知和心智的同步成长,就会自发自觉的去追求其中的道理,也就是现在说的三观形成的过程。发自内心的追求,是不会疲惫和厌倦的。
“志于学”的“志”是指心所追求的方向和目标;“学”指大学之道。“十有五而志于学”即十五岁的时候确定了自己心所追求的目标和方向就是大学之道。
因为大学之道是符合天理的,纵然世间歧路万千,只有这一条路是儒家正道,就像冬天天冷要靠近火炉取暖,夏天天热要找个凉快的树荫一样,是个自然而然的事情。这个志有了,就像大海孤舟有了方向和目标,自然就有了前行的动力,生命的生发之气也就激发出来了。
十五岁束发之后开始学习《五经》,三年通一经,十五年学完《五经》,所以说“三十而立”。“三十而立”的“立”是“成立、立起来”的意思,对人生来说,三十而立代表脚踩到实地上,就准备出发了。“志于学”的“志”侧重指趋向,“立”侧重指心有定守,不会被外物所左右,也就是现在白话说的三观稳定了,完全清楚自己人生的意义上是什么。
这个阶段对应的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无论外物如何变化,自己的心卓然有立,不为他物移动,能坚守志向所在。
三十岁确立自己的志向,但在真正入世治世的践行中,面对实践的检验和印证,以前认为对的一些东西,难免会和事实相异相逆,心中难免会有所疑惑,也就是反问自己所坚持的志向是否正确?经过十年时间的实践检验,四十岁的时候对外界一切言论事变,明到深处,明到究竟处,对圣学再无疑问。这个阶段不仅有立有守,又能看清楚、并且心安于此。这就是“四十而不惑”。
天命是上天赋予的,四十岁之后继续十年的时间,就能看清楚天命的始终,真正理解“天命之谓性”的“性”究竟是什么。所以知天命是在“立”和“不惑”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更高一境。
“四十不惑”侧重点是具体事情上,应对人情事变无所疑惑,处理事情能势如破竹,迎刃而解,不会有犹疑不决;“五十知天命”侧重点是在天理上,是穷理尽性,知晓天理究竟是什么样子,是天道流行,赋与万物,在人则所受之性,所谓仁义礼智信,只是人本来如此之天性的自然彰显。“四十不惑”是知其然,“五十而知天命”是知其所以然。
十五志于学,三十守得定,四十见得精详无疑,五十知天命。“知天命”即洞悉“性、命”的源头来处。
“顺”是“不逆”的意思。这个阶段,对天理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则凡耳闻的东西,便皆是道理。听到没道理的话,也能从相反的角度去印证。能明得此一切所以然,则不仅明于己,亦复明于人。不仅明其何以而为是,亦复明其何由而为非。自然也谈不上有溢出的情绪,完全能做到心不被外物所扰动。注意,这个地方说的不被扰动不是死气沉沉的麻木,而是心活泼泼地,有明确是非善恶的判断。
知天命的阶段是思而得,耳顺的阶段是不思而得。事物进入心中,主要是听和看,特意说耳顺,是因为眼睛偏重于有形之物,耳朵偏重于深入心意。眼睛看到的近耳朵听到的远,古人前言往行,都是归入耳闻一类。
到达知天命的水平,无论远近正反古今顺逆,都能看见其中天理所在,即皆在天命中。从自己的角度来说,是到达知己所当然的程度;对外人外物来说,是明白其所以然的程度。明其所以然就是耳顺,可以立己而立人,达己而达人。天命之终极只是个大道之行,人道的一端无非是个反求诸己。
“从心所欲”的“从”是“随,跟随”的意思。心所欲和身所欲是有区别的,心所欲多是天理良知一面的,身所欲多是私欲一面的。好名好色好利都是源于身所欲,而非心所欲。《大学》说“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zhì),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身有这些问题,心就会偏离本位。
“不逾矩”的“矩”字,本义是木匠用的曲尺,规矩方圆指—切言行法度准则,圆规是用来画圆的,曲尺是用来定方正的,所以这个地方说“矩”不说“规”更严谨。
规矩的制定是为了秩序,圣人到这个境界,已经完全天人合一,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无一不合乎天理,只需要跟随心所欲,不需要刻意检点管束,就没有什么不合于规矩法度的。圣人的内心是真正的自由极致,与外界理所当然的一切法度规矩自然相洽。这个境界就是真正的内外合一。这就是“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意思。
此一章,是圣人自述其一生工夫效验次第如此。立志学圣学的人,只要按照这个次第努力,日积月累,自然就会有进境。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学者只要肯笃实前行,就不必害怕圣学不容易学明白看清楚了。
但是,知天命是一个分界线,在这个分界线之前,只要笃实努力就可以达到;在这个分界线之后,就不是仅仅靠努力所能达到的。心性功夫不是健身房练肌肉,只要肯努力肯花时间就一定有效果,更高的境界,还是需要有悟性和机缘的因素。
注:《论语》所说的,侧重是进学之次第;《大学》所说的,乃论学之方向和范围等。
中华文化是法天则地的,大同世界是我们的理想社会形态。视天下为一家,“孝”字的放大彰显就是“忠”,所以古代讲“以孝治天下”。由各人的孝父母,扩而充之爱天下人,就是孝的精神。“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一个人真能爱父母、爱家庭、爱社会,也一定是忠臣。因为忠臣是一种情爱的发挥。如果没有基本的爱心,又谈何为国家民族尽忠呢?要有真感情真认识的人,才能做到尽忠。
这是我们文化和西方文化非常不同的一个地方,西方文化是从希腊开始的,但是由于欧洲的地理环境影响,他们要生存就必须发展商业,而我们幅员辽阔,我们主要是发展农业。过去欧洲的历史上,所谓海上商业,看得见的就是做生意,看不见的就是做海盗。十六世纪大航海时代之前,西方是缺乏财富的,穷得一塌糊涂。16世纪以后就是各种抢各种骗,各种不择手段,黄金才流到了西方去,才有后面所谓的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