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爷家出了个稀罕事。刘大爷和刘大娘原本住在半山上的窑洞里,窑洞在我们这里很普遍,祖祖辈辈几代人都住在这里。窑洞有个好处,冬暖夏凉,空气新鲜。
但窑洞也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不方便,出入上坡下坎,特别是对于刘大爷和刘大娘这样上了年纪的人,腿脚不行,出入更是困难。
虽然村子里的人陆陆续续都搬到山下去了,但老两口还是舍不得山上的老窑洞,一直住在那里。
还有一点让刘大爷舍不得的就是在窑洞里养猪太方便了,猪窑里一年四季温度变化不大,猪粪也好清理。
老两口养了三头猪,两头老母猪,一头公猪。特别是这两头老母猪,是女儿女婿特地从外地买回来的花猪,产仔量很高,两头老母猪一年能产五窝猪仔,一窝十几个小猪,光是卖猪仔,就让老两口衣食无忧了。
山下新村里的那些人,都是用砖瓦盖的猪圈。冬天冷,夏天热,屎尿横流,猪也极易生病。所以,老两口无论如何都不愿意搬下山去住。
正月初十,刘大爷住在县城里的外孙子结婚,一天早,女婿就上山把刘大爷和刘大娘接到县城参加婚礼。
临走前,刘大爷特地把三头猪喂得饱饱的。又把窑门锁好,才安心地走了。
在县城里呆了整整一天,到晚上老两口才回到家,可是老两口却傻眼了。猪窑的栅拉门倒在地上,三头猪都不见了。
猪跑到哪里去了?是被人偷走了,还是拱破门自己跑了?
刘大爷在山上山下找了三四天,愣是没找到,连一点线索都没有。
老两口被气得几天都吃不下饭,思量着住在山上也不安全了,没有左邻右舍,东西被偷了都发现不了,更何况现在两人生活在这里,确实不方便。
于是,老两口让女儿女婿帮着在山下新村里盖房子。半年后,老两口就搬下山去住了。山上的老窖洞地方偏僻,也鲜有人去,天长日久,就荒废在那里了。
眨眼到了冬季,村里人每家在村口都有一小块地,你家四分,我家半亩,都是当年的自留地。大家也不用这点地种庄稼,都用来种菜,毕竟离村子近,经管也方便。
冬天菜地里的菜不多了,无非就是些菠菜白菜之类的,村里人怕天气冷,把菜冻坏。于是就用玉米杆盖在上面。
可是,最近发生了怪事。每天早上,菜地都被什么东西弄得乱七八糟的,菜被连吃再糟蹋,弄得不成样子了。
有人远远看见,好像是一群猪,但又不像,比家猪瘦好多,跑得快,一溜烟就朝山里跑了,看得不大清楚。大家议论纷纷,刘大爷也心存狐疑。
一场大雪后,刘大爷一大早,穿了大雨鞋,拿了木棍就去了菜地。
果然,菜地里一片狼藉。刘大爷顺着乱七八糟的脚印一路找过去,上了山,没想到竟然到了自家山上老窑的门口,而猪窑里还有猪的哼哼声!
刘大爷大喜,朝窑里望,果然看见了花母猪。他轻轻退下来,急忙回村。
村里二十几个壮小伙子扛着木杠子,带着绳子,将刘大爷家的老窑团团围住,一共抓到七头猪,两头花母猪和那头公猪都在,还多了四头猪。不过这些猪都比较瘦,有两头小公猪还呲出了獠牙。
众人乐坏了,啧啧称奇。过了近一年还能找回猪,刘大爷这运气好的没话说。
回村后,张大爷让人杀了两头猪,请村里人吃了一顿杀猪菜,以感谢他们帮忙捉猪。给每家又送去了几斤肉,算是对自家猪糟蹋人家菜地的赔偿。
这顿杀猪菜分外的好吃,村里人皆大欢喜,刘大爷将剩下的五头猪圈在家里饲养。可没养几天,刘大爷就实在受不了,这些猪一改往日的温顺,野性难驯,将猪圈拱得不成样子,还时不时嚎叫。
特别是那长着獠牙的家伙还在墙上刮得吱吱作响,听着都恐怖。没办法,刘大爷只好将它们全卖了。
后来村里人思量,之所以刘大爷家的猪能活下来,是有原因的。
1、后山并不是很高,原来村人都零散地住在那里,所以山里并没有大型野兽。最多的就是野兔、黄鼠狼、野鸡之类的,对猪造不成伤害。
2、这几头猪本来就生活在山上,已经适应了这里的气候。再加上刘大爷老两口搬下山后,三头老猪又带着小猪回到猪窑去住,生活环境和原来近乎没有区别。
3、只是少了人工喂养,它们不得不上山下村寻找食物。春夏秋三季,山里的树叶、坚果、浆果、草叶、虫子比较多,所以它们不需要下山觅食。
而到了冬天,山上吃的东西骤然减少,它们不得以下山找吃的,而村口的菜地就是它们的目标。
4、因为要天天出外觅食,家猪的活动范围扩大,运动量增加,脂肪消耗多,肌肉变得强健。所以有村人远远看见,却没有认出来是刘大爷家的猪。
5、家猪在放养后,逐渐野化,特别是后来出生的小猪,甚至长出了长长的尖锐獠牙,更具攻击性和自我保护性。这也就是为什么刘大爷后来想饲养它们,而没有成功的原因。
6、按照刘大爷家两头花母猪的产仔能力,将近一年时间,至少应该产下四五十只猪仔,但在没有人工仔细照料的情况下,只成活了四只,所以猪仔在野外的成活率还是很低的。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刘大爷丢了猪,幸运的是又找回来了,而更多的人,丢了之后,恐怕就再也找不着了。所以,还是要好好喂养家猪,才能为自己创收。
那么,怎样才能养好家猪?有几个关键点。
1、猪在农村来说是一种很好养的家畜。只要遵从它的习性,就很好养。随便在院子里盘个猪圈,四周砖墙,地面不要用水泥打,泥土地就行,猪喜欢用长嘴拱地,不要剥夺了它们拱地的乐趣。
平时剩饭剩菜加上草谷糠,用水拌匀,倒进食槽,就是它们的美味。
小时候在农村,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情就是去打猪草,打完猪草才能回来写作业。把猪草扔进猪圈,猪一边抢食,一边撅着尾巴,个个都是幸福猪。
猪吃不完的猪草,被猪一层一层踏实,一层一层累积上去,过段时间,就沤成了上好的农家肥。
小时候,我们家的农家肥很多都是我利用放学时间,勤劳割猪草,和猪不懈努力踩踏制造出来的。
2、有经验的农人一般都会养好几头猪,不会单养一头猪,最少也会养两三头。这是有原因的,因为猪有一个习性——抢食。
猪吃食具有竞争性,群饲猪较单饲猪吃的快,吃的多。当猪食倒进槽里,几头猪你争我抢,嘴顶身子扛,一个个都要占领最佳位置吃食。一边吃还一边大声哼哼,以显示自己的霸气。
3、关于夏天给猪降温的问题,就更好办了,不用冰块,不用空调,因为那个时候,人都用不上空调,只要一大盆水泼到猪圈里,猪就会很老道地拱出个水坑来,在里面打滚玩泥浆子,自然就凉快了。
4、猪是很爱干净的,它们习惯在低湿的地方排粪,睡卧在高而干燥的地方,有在泥坑清洁身体的爱好。
所以猪圈的建筑应该利用其习性来保持干燥与清洁。猪不在吃睡的地方排粪尿,并表现出一定的粪尿排泄规律性。猪在吃食期间一般不排粪,怕恶心到其它猪,它们习惯在睡觉刚起来时饮水或起卧时排泄。
所以,猪圈不能太小,猪群密度不能过大,住宿面积尽量豪华宽敞。
5、家猪其实挺胆小,喜欢群居,这样它们更有安全感。
同窝或异窝同样大小的猪应收容在同一猪圈饲养。它们习惯于成群活动、居住、睡卧和交流。它们用身体接触和声音做信息传递,彼此能和睦相处。
但也有竞争性,大欺小,强欺弱,群体越大,这种现象越明显。
猪对颜色的感觉比较迟钝,但对嗅觉敏感,猪对吃喝的记忆力很强,对与吃喝有关的时间、声音、气味、食槽方位等很容易建立起条件反射。
所以,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对猪可以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并进行合理的行为调教与训练。每天按时吃食,按时活动,按时睡觉,这样养猪,养不好都难。猪个个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心情愉悦。
6、猪有点神经质,易受干扰引起应激反应。关于这一点,听过杀猪前猪嚎声的人都知道,那巨大的嚎叫声,响彻整个村子。所以,养猪时,遇到猪不听话,拱烂了墙,弄坏了门,不要打骂,否则你的耳朵会受不了。
我们村有人在教训猪的时候,被猪狠狠顶到墙上,他的嚎叫声不比猪声小。
总结:
以上是我积累的在家养猪的经验,关于现代大规模猪场养猪,是我的盲区,在此不做赘述。
所以,养猪就要以猪为本,以猪的喜好来办事。
不管养任何家畜,都要去了解它,知道它们有什么需求,然后细心照料,只要用心,没有养不好的猪,没有养不好的家畜,没有干不成的事,没有活不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