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比较冷,事比较多,备课呈现明显应付的状态。
每到上课,总是凭着以前的教学经验,或者耍些小聪明应付过去,课上得倒也说得过去,但我知道,决不能让这成为一种常态。
《海燕》是一篇经典,之前的人教版教材也有这篇文章,所以,课前没怎么备课,跟着感觉就走进了教室。
按照习惯,由第三课的复习引入第四课的学习。板书课文题目:海燕。
学生一看这个题目,笑了。他们脑海中浮现地是宋小宝的那句常挂在嘴边的话:“海燕呐,你长点心吧!”
呵呵,我也忍不住笑了。
“同学们,如果给你这样一个作文题目,你会写什么内容呢,会写成什么文体的作文呢?”
“也可能回介绍海燕的相关知识,比如海燕的外貌特征、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等等。”一个学生回答。
“我可能写不好这个作文,因为,我对海燕不怎么了解,海燕的知识欠缺。”另一个学生实话实说。
……
从学生的回答来看,这个作文有点难。
“那么,俄国作家高尔基会怎么写这篇文章呢?请大家打开课本,初读课文,解决字词问题,了解课文内容。”
学生“哇啦哇啦”地读得热火朝天,还有同学找字典查找不认识的字,这一点习惯挺好。
不一会儿,读书的声音小起来了――课文读完了。
“遇到字词障碍了吗?”我问他们。
“一会儿”的“会”我同桌读成了第三声,我读成了第四声,哪个对呢?
“查字典了吗?‘会’有没有第三声这个读音?”
“哦,我知道了。读第四声,没有第三声读音。”
“一晃就消失了”的‘晃’度第三声,还是第四声。”
“老师,这个我查字典了,在这里,应该是‘很快地闪过’的意思,所以读第三声。”有一个学生立即站起来回答。
“这个同学说得很好,判断一个多音字的读音,要结合语言环境,判断它的意思,根据意思确定读音。我们要向她学习哟。”我立即给予那个孩子肯定和赞许。
下面干啥呢?读书。
这是一篇名篇,非常适合朗读,这也是普通话测试的一个篇目。刚才我们共同解决了字词问题,现在,我打算要找同学朗读这篇文章,看谁读得又准又有感情,好不好?
“好!”学生很激动地说。
全文16段,八位同学站起来朗读:陶怡彤、谢双羽、闫晨、张博文、杨程翔、高田田、张冉冉、王子豪。
每人读两段,很短小。结果整个朗读状况不佳,八位同学,只有两位同学做到了准确朗读,其他同学均有不同程度的错误。
有点无语。
接下来,让他们再次练读课文,看看能否准确读完全文。同时思考下列问题:
1.这是一只怎样的海燕,从文中那个地方看出来的?
2.课文标题为《海燕》,为何还写了海鸥、海鸭、企鹅?
两个问题,学生在朗读课文之后紧张交流探讨。
海燕形象的把握,还比较好,只是不够全面,词汇量过于单一,只会用文中的词语回答,诸如“自由自在”“勇敢”“高傲”等词语。第二个问题,也知道怎么答,但是答题语言表述不够准确清晰。
课上到这儿,居然下课铃响了。
课堂的推进有点慢,而且问题设置随机性太强。突然发现,是不是应该先理顺文章的脉络,交代背景,再探讨海燕形象呢?
唉,都是没有备课惹得祸,课堂问题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