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资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_23022020

课程评价

目标评价模式:泰勒  预期目标和计划

目标游离评价模式:斯克里文  实际和非预期


新课程改革

教育改革核心:课程改革

核心理念:以人为本


目标:

课程功能观:知识-->学习

课程结构观: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内容联系观:生活,时代

学习方式观:合作,自主,探究

发展评价观:发展性评价

课程管理观:集权-->分权


课程结构

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综合课程为主

初中:分科与综合相结合

高中:分科为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修课程(国家规定)--自小学1年级开始,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新课程背景的评价观:发展性评价


教学概述

教学概念:双边--教与学

教学--教育(部分与整体)   教学--智育(途径与内容)


教学意义:

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


教学任务:

形式教育:洛克 裴斯泰洛齐  重能力轻知识

实质教育:赫尔巴特  斯宾塞  重知识(实用知识)轻能力


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首要任务

智能、体力、品德、审美情趣(德智体美)


教学过程的本质,基本规律

双边

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特殊的认识过程:间接性(间接经验),引导性(老师指导),简捷性(效率高),教育性(知情意行)


基本规律(4)

直接经验--间接经验:学习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知识发展成能力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双边性

传授知识--思想教育:


教学过程的结构(5)

激发学习动机(起始阶段)

领会知识(中心 -- 理解知识)

巩固知识

运用知识

检查知识


教学原则与方法(8原则4方法--名言、简答题)

直观性: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

贯彻要求(简答):

启发性:引导思考,积极探索

贯彻要求(简答):

循序渐进:学科+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

贯彻要求(简答):

巩固性:

量力性原则:量力而为(可接受性原则)

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统一原则:品德+知识(赫尔巴特:教育性)

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因材施教: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语言传递

讲授法:教师,运用最多,最广

谈话法:学生+老师  复习谈话,启发谈话(产婆术)

讨论法:学生

读书指导法:自学能力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