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知行札记。请注意: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近日华尔街日报的一则新闻牵动了币圈人的心,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将在5月7号发布关于以太坊性质的报告:以太坊到底是不是证券,是否应该受到监管?
早在2014年,SEC 发布过关于 The DAO (the 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事件的报告。DAO是基于以太坊区块链平台开发的去中心化自治风险投资机构,通过 ICO 募得 1.5 亿美元,是当时最大的 ICO 众筹项目。SEC 认为, DAO 的 ICO 属于证券销售,DAO 违反了证券法。
为什么?
事实上,SEC 对“证券”的定义来自于 1946 年美国最高法院对 SEC v. W. J. Howey Co.一案的判决,这一定义标准也被成为 “Howey Test”。
如果一项金融活动涉及投资并会有可期的收益回报,那此活动可被视作证券销售。
在2014年6月,DAO 遭遇重大安全意外,黑客利用 Dao 的智能合约漏洞,盗取高达 360 多万以太坊。这起事件吸引了 SEC 的目光,Dao 也成为第一份被SEC调研的案例。在 SEC 对 Dao 的宣判中提到,Dao 是一个去中心化自治的风险投资机构,在投资人对 Dao的投资,在未来能获得可期的收益回报,所以 Dao 的 ICO 属于证券销售。
问题来了:投资人购买以太坊是否属于证券销售?
想回答此问题,先得清楚什么是以太坊。
以太坊的概念首次在2013至2014年间由程序员Vitalik Buterin(V神),受比特币启发后提出,大意为“下一代加密货币与去中心化应用平台”,在2014年通过 ICO 众筹得以开始发展。截至2018年5月,以太币是市值第二高的加密货币,仅次于比特币。
以太坊项目借鉴了比特币所运用的区块链的技术,并对其应用范围进行扩展。与比特币相比,以太坊最大的不同点是:它可以支持图灵完备的脚本语言,允许开发者在以太坊上开发应用,实现智能合约。再通俗一点,以太坊可以类比于电脑的操作系统,开发者都可以基于此开发应用供用户使用。
以太坊的运行环境,也被称为以太坊虚拟机(EVM)。以太坊网络上的节点都可以运行EVM来验证区块。每个网络中的全节点都会进行相同的计算并储存相同的值。在以太坊平台上,开发者可以任意发布智能合约,为防止以太坊网络被蓄意攻击或滥用,以太坊协议规定交易或合约调用的每个运算步骤都需要收费。这笔费用以gas作为单位计数,也就是俗称的燃料。以太币(ETH)便是以太坊内部的燃料。
从此角度看,以太坊是一个“去中心化应用的开发平台”,开发者购买以太坊只是为了基于以太坊发布智能合约,并不符合“Howey Test”定义的证券销售。
为什么 SEC 会盯上以太坊?
最主要的原因是近期 ICO 的火热。简单来说,ICO 就是区块链项目方的募资方式。比如,一个区块链项目 A,投资者不能直接用人民币参与兑换A的 Token,而需要使用用以太坊或比特币。随着 A 项目的成熟和发展,未来 A 的 Token 可能有一定升值空间,投资人可以获得收益回报。
的确,以太坊开发者V神在设计之初将以太坊定义为“去中心化应用的开发平台”,但技术有时并不随着技术持有者的意志发展,它往往随着用户、社会环境、文化以及配套技术的综合影响演变。事实上,以太坊从诞生到今天,短短4年半时间,全球已有多达数千种 Token 在以太坊上诞生。以太坊生态的蓬勃发展,让以太坊自身的代币ETH成了区块链中的“硬通货”。投资人争先恐后地购买ETH并不是为了开发项目,而是用来参与 ICO,兑换新项目的 Token,以期在未来获得更高的收益。这符合“Howey Test”定义的证券销售。
SEC 是否会将以太坊定义为证券,答案将在明天揭晓。
如果以太坊被定义为证券,可想而知,以太坊在未来将会受到严格的监管。不但不能被用作“硬通货”参与项目的 ICO,更严重的是各大数字资产交易所甚至会下架以太坊。这会导致投资人抛售以太坊,其价格骤然下跌也会引发所有数字资产价格走势的下行,甚至引发破窗效应,影响区块链技术短期的发展。如果不被定义为证券,币圈势必一篇欢声笑语,迎来一波小牛市,ICO 也将继续延续其火热。
我们应该怎么办?
对于任何新技术,人总是倾向于高估近期价值,低估远期的价值。
作为一名区块链爱好者和投资者,我笃信区块链在未来能改变每个人的生活,虽然短期内还有各方面的问题和不确定性需要应对,比如共识机制、算法、政策等。无论明日SEC 如何定义以太坊,并不会影响区块链的长期发展,相反如何价格真出现瀑布式下跌,倒又是一个降低投资成本的好时机。耐心一些,必有好处。
如何让自由与秩序并存,是人类永远的课题。没有自由就不会有发展;而没有秩序,发展也不可能持续,但自由与秩序两者的关系却往往对立无法相容。政策制定者制定规则的初衷应该是权衡监管的边际成本,让这两者在不互相抵触的情况下相容并存,虽然实际结果往往事与愿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