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酒释兵权新解(三)

第三集 赵匡胤是如何摆平地方节度使的?

上集我们讲了,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将禁军主要高级将领罢免,任命为地方节度使。我们不禁要奇怪了。难道节度使就没有兵权吗?因此,我们很有必要了解一下宋朝节度使权限。

大宋建立之前,五代的地方管理,大体沿袭唐末制度,地方虽然有州、县两级行政体系,但是州县上面还有一个婆婆,就是节度使。很多节度使不但自行收取赋税、招募军队,甚至节度使的职位都是世袭,因此架空了朝廷管理。唐朝末期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最终造成唐朝解体。

后周世宗柴荣对地方节度使采取了一定措施,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赵匡胤夺取后周皇位之后,政治上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从节度使手里收回全部行政权力,以求达到全国政令统一。赵匡胤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呢?

第一,公元960年正月,赵匡胤建立大宋第二天,即派使者手持诏书送各地节度使,命他们服从朝廷,同时命部分使者留在当地,作为节度使监军。

第二,杀鸡儆猴,对不服从诏令的节度使,派军征讨,公元960年六月灭了潞州昭义节度使李筠,十一月灭了扬州淮南节度使李重进。

第三,对于服从朝廷而且不愿再到地方任职的节度使,全部召到京城开封,该节度使管辖的地区,恢复州、县两级行政体系,由朝廷派朝臣出任知州,知县,管理地方民政。

    比如公元960年七月,成德节度使郭崇入朝后,赵匡胤立即任命昝居润担任镇州知州,镇州是成德节度使治所地。十一月底,扑灭扬州李重进后,赵匡胤任命李处耘担任扬州知州。昝居润担任镇州知州,可能是大宋第一个知州,当时的职务名称是“权知镇州”,“权”是暂时代理,“知”是主持管理。需要说明的是,宋朝州一级行政区划包括“府、州、军、监”,主官称“权知军、州、府、监事”,后来简称“知府”、“知州”、“知军”、“知监”。

第四,对于服从朝廷且继续保持职务的节度使,实行换防。比如六月底,昭义节度使李筠兵败后,将安国节度使李继勋换防昭义节度使;八月,保义节度使袁彦换防彰信节度使;忠正节度使杨承信换防为护国节度使;忠武节度使张永德换防为武胜节度使,等等。

第五,对于在任的节度使,赵匡胤也采取了针对性限制措施。一是缩小节度使管管辖范围,一般来说,节度使仅仅管辖治所所在州县,其他州县分化出来,由朝廷派知州、知县管理;二是节度使部下的精干军士,必须选送中央,参加禁军;三是除了当地开支外,赋税全部转送中央,为此,朝廷专门设置了一个名为“转运使”的官职。四是后来节度使所在的治所,也派朝臣担任知州、知府、或知军。这样多管齐下,到赵匡胤去世时,宋朝的节度使基本变成了空头司令,节度使头衔,成了和朝廷班子成员等同的政治荣誉头衔。

既然开国之初,赵匡胤便着手解决了节度使割据地方的问题,那么宋朝禁军的高级将领阶层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请听下集分解。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