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我忙完家务,随手拿起儿子的历史书翻阅,与儿子聊起来,儿子说:“上学期他们已把下册第一单元学习完了,开学这两周就是考试、复习上学期课程,没上新课,晚自习时他就把历史课本翻看了几遍。”我便饶有兴趣地问了一些宋朝的事儿,儿子都能说上一二。尤其典故“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儿子跟我聊的特别有趣,于是提笔练写我了解的北宋初期的那些事儿,练笔的同时也完成简书日更一篇。
只是喜欢文字,全当练笔了。
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他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南方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些,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发展。
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的经济发展密切联系,使得统一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赵匡胤是后周禁军的统帅,负责防守京师。960年初,朝廷派他北上抵抗辽军。军队行至开封以北的陈桥驿(今河南封丘)时,谋士和诸将拿出预备好的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叩头便拜,口称“万岁”,赵匡胤就这样当上了皇帝。这便是“黄袍加身”的典故。
赵匡胤随即回师夺取了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
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宋太祖即位后的一天,与石守信等大将饮酒,酒兴正浓时,宋太祖说:“我当上皇帝全靠你们,可现在我整夜都睡不安宁。”众将忙问其故,宋太祖答道:“如果有一天,他们也被部下黄袍加身,你们也会身不由己啊。”众将知道受到了猜疑,便请宋太祖指明一条生路。
宋太祖让他们回家置产,享受清福。第二天,这些大将纷纷称病辞职,交出兵权。
这就是“杯酒释兵权”的故事来历。
宋朝建立时,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已经出现统一的趋势。宋太祖和他的部将按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的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宋太祖在进行统一的同时,加强中央集权。
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首先解除了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牢牢控制了军队。
还控制了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隔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在中央,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太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在宰相之下又设副宰相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计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在地方,宋太祖为加强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陆续取代原来藩镇手下的爪牙。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割知州的权力。
宋太祖还下令取消了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部分用作地方必要的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管控。
通过上述措施,宋朝的中央集权大大加强,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采用重文轻武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当时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样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
重文轻武对政权的稳固有积极的作用,但也造成了负面影响。
宋初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云云。
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减弱。文官得到重用,逐渐形成了以士大夫为主体的官僚集团。
由于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沉余,人浮于事,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官职。官员互相推卸责任,大多不干实事,导致办事效率低下,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大幅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科举的发展对宋朝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的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范仲淹是北宋时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改革家。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庆历三年,提出改革措施,主张澄清吏治、改革科举、整修武备、减免徭役、发展农业生产等,得到宋仁宗支持。这场改革史称“庆历新政”。新政因反对派阻挠只施行了短短几个月,但北宋统治局面已焕然一新。开了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成为王安石变法的前奏。
王安石变法在经济、军事方面的措施,收到一些成效。政府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各地兴俢水利工程10000多处。
但新法触犯了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
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