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发现一个很小很简单的东西,就能解决自己困扰已久的难题。
例如:我的闺蜜出去旅游的时候,觉得宾馆的床铺不干净,会自己带两条床单,用于“隔脏”。而现在,网上已经出现了很多“隔脏”睡袋。设计的更加人性化,也更加便于携带。
再比如:很多人出去旅游,走了一天晚上很疲惫,想泡泡脚,然而没有人会带着一个桶出去旅行,酒店房间也不会给你提供。这时,折叠水桶,就应运而生了。折叠后体积小,展开后储水量大,不仅很好的解决了出门旅行泡脚的问题,还解决了洗衣服的难题。
看见这些东西,可能很多人会一拍大腿:设计的真好,我怎么没想到呢。这就是创造性思维在发挥妙用。所谓的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
创造性思维,不是天生就具有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对于创造性思维而言,最重要,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就是准备期。
所谓厚积薄发,没有准备期大量的材料收集和整理,也不会突然迸发出一个绝妙的点子。
简书上突然出来的爆款文章,你看见那新颖的观点,一拍大腿,我怎么没想到。你却不知道作者在背后默默都写了多少字,查阅了多少资料,付出了多少汗水和努力,最终才铸就了这一个新颖的观点。
前一段时间,招商银行的信用卡广告,刷爆了朋友圈,讲的是一个不会做饭的留学生,想靠厨艺撑场面,情急之下向妈妈求助,妈妈耐心细心的指导最终他取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后来才意识到,自己和中国相差8个小时,起来给自己讲解、示范的妈妈那边,早已是深夜。
肯定不少广告商会一拍大腿,我怎么没想到。虽然外界对这个广告褒贬不一,里面也有很多漏洞,但是这个广告刷爆了朋友圈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广告商的目的,就是造成轰动效应。
但是,这个广告点子,肯定也不是突然就想到的,之前肯定翻阅了无数材料,也经过了无数推翻重造。
大脑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人的思考和信息检索总会局限在一个以自己为中心地相对狭窄的领域。昨天我们提到的《稀缺》那本书中有一个概念,叫管窥,意思是专注于某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就很容易忽略其他事情,让我们的视野变狭窄。
所以在准备期的时候,我们要大量阅读积累跟自己关于核心问题的信息。开拓我们的视野,加快思维的转动,才有可能跳出既定的主题和规划,发现新的好点子。
如果是设计师,就大量积累跟自己行业领域相关的书籍和作品;如果是艺术家,就细致观察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点一滴;如果是作家,就大量收集写作素材,不断去写去改进。
量变则会质变,厚积才能薄发。只有在准备期做足了充分的准备,我们才可能迎来创造性思维那个闪光点的光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