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考完试到后面去野外实习再到完成实习报告,这个暑假放得有些迟,差不多到了七月中旬才算迎来漫长假期。
回到家就宅了一个七月。想着八月要好好计划,出去走走。于是今儿一早发消息问发小:
“八月,有啥打算不?”
“准备出去玩玩啊!”
“去哪里呀?”
“嗯,暂时约了几个朋友先去铜陵,然后再考虑考虑去哪里。”
“去铜陵?那里有什么好玩的呀?有名胜古迹?水上乐园?又离得这么近!”铜陵是我们隔壁相邻的城市。
“我去铜陵也不是玩的!我是去看我同学的!”
“看同学?”
“我一同学生孩子了,她结婚的时候我去吃喜酒了,孩子出生都没有去过,这又是放假了,都是同学,不去的话怪不好意思。”
“我去,生孩子了!”我错愕的程度不亚于听说结婚。发小比我小两岁,她的同学和她年龄相仿,准确的说应该19周岁!虚岁也就20呀!
“这很惊讶么!就年龄小了点,她高二就没念了,你不上大学,说不定也结婚了。对了,等会陪我去街上看看婴儿用品……”
“你不上大学,说不定也结婚了。”我去,这什么逻辑啊!且不说心中受了一万点伤害――我到现在还没男朋友!不过想想她说得“说不定”虽有不确定的因素,但总觉得这种不确定的因素中“一定”占50%以上!
在想着怎么举例反驳这句话时,却越来越觉得这句话忒熟悉了。
今年大年初几里,我在看着电视,母亲拖地从我身边经过,和我说起话来。
“我听汪虹妈妈说,她初八结的婚,男的大她五岁,开了两个工厂,在市里买的房子,看样子家里挺有钱的……”
汪虹,也是我的发小,大我两岁,初中念完后来去市里读的技校,至于具体学得什么,不太清楚。因为后来搬家就断了联系,此后也没有联系。
在我读高三那会儿,只是听说,她一个月弄电脑做啥可以赚一万多,那时邻居常拿她和还在上学的人比较,“念书出来有什么用,大学生现在出来都找不着工作,还不如早点出来工作,不也过得好好的吗。”
听母亲絮叨了一堆,我看着电视一句话没说。母亲一直没表明对发小结婚这件事的态度。最后说了一句总结的话。
“后来没上学的结婚都早啊!”
记得后来为此事特别发了一条朋友圈。在惊讶发小结婚而且嫁得人在物质上也还不错。便大肆感慨了一番:
自己上着学,一直迷茫着。到最后不都是结婚然后生子么,况且是遇到经济与性格都好的人?难道说上了大学,或者有了更高的学历,圈子不一样,就会提高择偶?提高以后的生活质量?
说到“生活质量”这个词是在之前和一个浙江大学的硕士聊天中提到的。他说,你说得没错,都是结婚生子,你的那些没上学早早出来工作的同学可能和大学生或者博士一样,可能一辈子都做着同样的事情,但是事情的也会分轻松与劳累。而且还有一点他们的孩子受到的教育是截然不同的。后者可能有更多的资源,不仅如此,在家庭教育发面后者的父母也会更好的去引导孩子。
提到后代,突然想起之前热议的“寒门难岀贵子”。在以后的以后,即使随着经济的增长,九年还是十二年义务教育的普及,没有贫穷,没有落后的农村,也还会有“寒门”,这样的“寒门”便是由“低文化”水平的父母筑成的――家庭教育差异。只是这样的“寒门”貌似提高了一个层次,便是不上学早早结婚的90后父母一代!
但是有时候也会矛盾的想。
如果不上大学,我结婚了,在一座小城里,早上送孩子上学,然后再上班,下午再回家接孩子。日复一日,和爱人也会争吵也会甜蜜,供着孩子读完大学,后面的路随他走,我们文化水平虽然比不上硕士博士,在孩子今后的路上也无法提供指导,但我们尽我们的力量让他过得快乐。
难道如此平淡,不也很好么?还是我想象的美好了一些呢?
1月份左右,初二就开始停止学习的小学同学结婚了,男的比她大一岁。
3月份的中旬在初中班级群看见一位同学发来穿着嫁衣的图片,说自己结婚了。我想这个暑假应该怀上了孩子了吧。
5月份的时候,初中一毕业就去学修车的同学说他在镇上买了一套房了,结婚还没有说。
……
这里不是落后的农村,有很多在公园跳广场舞的时尚大妈,有丰富文化生活的小镇,他们没有父母的逼迫,没有金钱的逼迫,但是还是停止上学,早早结婚了。
不知道他们比我们早点的生活会怎样,但愿都好吧!
不知道他们的选择是对是错,我上了大学,还没有结婚,应该没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