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式太极拳简介
吴式太极拳系满族人全佑(1834—1902)所创。全佑师从杨露禅(1799—1872)学太极拳,奉杨师之命,拜于杨班侯门下。全佑长于柔化。全佑之子吴鉴泉在父亲的教导下,对太极拳的造诣日益精深。吴鉴泉先生对家传太极拳,在教学上不断发展,逐步秀润和充实,自成流派。
吴式太极拳的功架紧凑,松静自然,充分表现出轻灵、圆活和动作贯穿的特有风格。推手要求立身中正安舒,细腻绵柔,守静而不妄动。
吴式太极拳的保健功能
太极拳的动作柔和、缓慢、连贯、协调,适合男女老少和惯有慢性疾病的人练习。太极拳的保健和医疗功能,主要体现在:
(1)练太极拳要求用意不用力,思想高度集中,从而能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使神经中枢在处理各种复杂的反应时具有灵活性和稳定性,可以有效地改变机体各器官和系统的活动机能。这种精神集中和身体运动相结合的锻炼方法,给大脑皮层以良好刺激,使一部分区域的大脑皮层兴奋,另一部分受到保护性抑制而得到休息,起到治疗神经性疾病的作用。
(2)练太极拳要求呼吸自然,气沉丹田,用腹式呼吸使腹部肌肉有节奏地活动,加快血液循环速度,增强氧与二氧化碳的代谢作用,提高呼吸系统的功能,对肺组织的弹性、胸廓、肋骨、呼吸肌和膈肌的锻炼。
(3)练太极拳要求虚灵顶劲,含胸拔背,主宰于腰而带动四肢,一动无有不动的全身运动。做这样的锻炼,腰部活动比较多且大,立身中正,背部不弯,使腰肌脊柱都得到有效锻炼。
(4)练太极拳能增进血液循环,改善心脏供血功能,促进球蛋白和胆固醇含量降低,可减轻动脉硬化、冠心病、高血压和神经衰弱、消化不良等症状。
吴式太极拳的生理基础与医疗作用
太极拳运动,只有平行步和骑马式等姿势,下肢属于静态体力活动,但由于虚实转换,这种性质只是部分性的。太极拳在锻炼时需要静、轻、慢,放松全是肌肉,用意不用力,由意识支配动作。各项生理反应,由被动变为主动。活动强度和机体反应,全部在大脑意识控制之下。练拳时的“慢”,并不减少运动量,慢会增加运动功率。如打搂膝拗步时,上步越慢越感到吃力,所需能量越大。由于慢,机能反应在大脑意识控制之下,能更好调节。太极拳有动态气功之称,动中求静。练拳时首先集中思想,清除杂念。由均匀舒适的动作,促使大脑由杂乱归于宁静专一。此时越练越静,渐至意识与动作混而为一,时间与空间混而为一。太极拳的医疗作用体现在:
松静反应:主要表现为迷走神经作用的亢进。凡是在练拳时全身愈是松静,其所表现的迷走神经反映愈是明显。在生理上与松静反应相反的是警觉反应。这是机体由于外界刺激而发生的反应。生命存在的本质在于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和适应。应激过强或者长期的应激反应,是机体种种疾病发生的根源。应激反应的表现是面色苍白,心跳加速,瞳孔放大,血压升高,汗毛竖立,交感神经兴奋,体内肾上激素大量分泌。与警觉反应相反,练太极拳过程中出现的松静反应,主要表现是迷走神经作用增强。迷走神经就是副交感神经,与交感神经同属于自主神经系统,又称作植物性神经系统。迷走神经与副交感神经使心跳变慢。副交感神经能使抑制心跳,增加唾液分泌物、促进肠道蠕动、增加血管扩张、合成机体代谢等。交感神经则能促进心跳加速、减少唾液分泌、抑制肠道蠕动,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改善体质,推迟衰老:身体素质是指人体活动的速度、力量、耐力和灵敏性等综合功能。生理功能可以通过锻炼而不断增进,推迟衰老过程。练太极拳可以增进腰腿劲,左右脚虚实转换,是肢体平衡力的锻炼。太极拳是一种内外结合、身心兼顾的运动。在练拳的高级阶段,能做到意到气到劲到,中枢神经对末梢器官的反应性和控制能力特别灵敏,这就是推迟衰老的过程。
强健骨骼,防止老年性骨折。
练习吴式太极拳的基本要求
何为太极?动中求静,阴阳合一,是为太极。虚实变化常蕴于内,而不外于形,阴阳未分是为太极,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是为太极。
太极拳的要领在于动作虚静、缓慢、轻灵且连贯,不用拙力。即所谓一举动,周身俱在轻灵,尤需贯串。在锻炼时全身要放松,思想宁静,呼吸协调,各个动作之间,衔接连贯,不能有缺陷、凹凸和断续。练太极拳,用意不用力。气宜鼓荡,神宜内敛。以心行气,务令沉著,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以心行气是指练拳时思想高度集中,切实做到气鼓荡、神内敛。
练习吴式太极拳的必要准备
思想上的准备:静、轻、慢、切、恒。
练习太极拳要求静,就是要求思想高度集中,不能有其它杂念。把思想集中起来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思想集中在如何使自己的手、眼、身、法、步尽量做得动作正确。衡量静的标准在于“呼吸平稳深长,动作轻灵贯串,身舒意展自然。”呼吸平稳深长就能气沉丹田,是身静,动作轻灵贯穿是心静,身舒意展自然是意静。 动中求静,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轻:非单纯的不用力,而是相对重而言。轻也可以作柔解释。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轻柔不是松懈。松懈和用力都是太极拳的大忌。似松非松,将展未展。拳握而不紧,掌伸而不直,掌心内陷。步法要求轻灵,“迈步如猫行”,是轻的和柔的动作,要求连贯,不能有停滞。
慢:太极拳的慢,不是停顿。慢的原则要求贯串,不能有缺陷。慢是与快对应的,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练太极拳时,动作前后衔接,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动作连绵不断,节节贯穿。慢的具体内容应是“沾连粘随,不丢不顶。
切:是认真,切切实实下功夫,不可草率从事。无论何招式,都要做到准确。虚实要分清楚,动作避免缺陷。立身中正安静,发劲须沉着松净,专注一方,支撑八面。功夫需要不断切、搓、琢、磨。
恒:首先是持之以恒,其次是定量。
身体上的准备
太极拳身体上准备的内容有:涵胸根背,气沉丹田,尾闾中正神灌顶,满身轻利顶头悬,沉肩坠肘,松腰垂臀,裹裆含腚。
虚灵顶劲(顶头悬):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是谓顶头悬也。顶头悬在太极拳中很重要,练拳时头部要正直,但不能用力。额部稍向内敛,但不能僵硬。颈部要灵活,但不能晃动。许多人不理解顶头悬的重要性,在锻炼时左顾右盼,花了很多工夫,收效甚微。最简单的方法是练习时头顶与地平线垂直,额部内倾,眼睛向下看,与地面成45度,不要用力,颈部灵活。无论身体如何转动,这个姿势不能变换。
尾闾中正:尾闾中正是顶头悬的延续动作。只要顶头悬做好了,脊柱自然会正直。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从而精神能提得起,无迟滞之虞。
含胸拔背:挺胸是练太极拳的大忌,导致动作泄滞。太极拳要求动作轻缓、贯串、圆活、显然不适宜挺胸。拔背即向上提之意。拔背是使背向外微凸,使脊柱垂直,力发于背,它和含胸是相关连的。
沉肩坠肘:肩不沉,胸廓以上皆受束缚。肘不坠,动作泄滞,力不能长,两肋失去保护。
松腰垂臀:练太极拳以腰部为主宰,故有命意源头在腰隙之说。松腰就是腰部轻松,连转轻灵。腰松关系到身体的下部着力,使有重如泰山之感,又能使气下沉,不致头重脚轻。垂臀就是臀部不能突出。敛(垂)臀方能松腰。
裹裆含腚:裹是包起来之意。裹裆是大腿肌肉由外向里面包裹。臀部不翘,肛门自然上提,成为含。裹裆含腚可以使气不外泄。
气沉丹田:人体能容纳气的胸腹部称为丹田。横膈膜以上的肺部称为中丹田,腹部称下丹田。丹田穴是一个中心。气沉丹田就是使横膈膜下沉。腹部呼吸,上下丹田都充满气质,精神自然能提起,然后以气运身,才能顺遂。
吴式太极拳行气法
太极拳有练心、练气、练身三结合的特点。十三势行功心解说: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这里的心是指大脑皮层的思想。以意领气。心和意有分别。心动意动,心为号令,意贯彻。
以心行气的气,分为两种,一种是有形的呼吸气,一种是无形的元气。太极拳虽说是练身体,但它练的”动中求静,静中养心,以意行气“,实质上练的是元气。能呼吸然后能灵活。能呼吸就是能保持平稳呼吸,能灵活是练拳的功架有灵活性配合呼吸。能达到这一点,元气自然沉到丹田。
丹田有三,上丹田、中丹田和下丹田。丹田穴是下丹田的中心。呼吸的气由鼻通过肺到达腹,成深呼吸,这就是气易鼓荡,通过气的鼓荡,促进元气活动。气的运行路线:由丹田穴出发,沿背部上升,到达头部(沿着督脉),顺面部而下,经任脉,达到腹部回到丹田。同时气自臂的内部到达指尖,然后由手指背回到丹田;气也下行到足趾,然后回到丹田,循环不息,达到气遍周身不少滞。
吴式太极拳盘架子的法则
练套路拳的要点:重意不重形。任何架子都有大中小三种姿势。大架可以向小里练,小架也可以向大里练。先求开展后求紧凑。太极拳的技击功夫和健身效果,原是同一个方法下的两个产物。在意识上把每个动作看做技击方法,可以增进技击功夫,同时也不会减低健身效果。专注于健身方面,无形中也有培养技击基础的作用。
练套路拳的三个阶段
初学入门的法则:初学太极拳,不要把太极拳的种种要点一下子都吸收到各个拳式或架子里面,以免顾此失彼。记得下面四个要点足以。
1、轻:”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是太极拳已经练熟后的标准,初学者应先从轻字入门,不必急于求灵。初学之人往往灵有余而轻不足。学灵容易学轻难。练太极拳主要是从精神上去养成感觉灵敏,并非从动作上追求身手灵活。初学时应当先在用力越少越好的轻字上下工夫,把动作灵活放在次要地位。等轻字有了基础再去练灵字。拳论中的”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高度灵敏感,虽不是完全从轻字中得来,但轻字是练成这种灵敏工夫的基础。练好轻的动作只是为以后练功打下基础,轻并非目的。一则可以在动作的轻重上,减少注意而听任自然,二则在兼练沉着工夫时不致妄动拙劲。
2、慢:太极拳要慢练,但不是越慢越好。“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急动则急应,动缓则缓随。精神能提得起,则无滞重之虞,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太极拳要求灵活反对滞重。运动如抽丝,意指用劲要如同抽丝一般绵绵不绝,不可用又脆又快的断劲。先养成慢动作的习惯,日后愈练愈灵活,让要在动作上保持一定的慢速度。至于造诣较深者专练动中求静的功夫时,动作应由灵活归于淳朴,在速度上不必刻意求慢。此时的意识只在求静而不在求慢,与初练时的求慢也是不一样的。
3、圆:在太极拳里,任何一个动作都要走弧线,不可走直线,即使到了功夫很深的时候,仍要走弧线。初练时为刻意求慢,有必要把弧线走得更大更圆,以适应姿势和动作的要求。勿使有断续处,圆形动作虽然不难做,但要做的自然,适当也非易事。因为它与全身动作都有密切关系,不可能很快就练到这种境地。初学者先在手的动作上养成走弧线的习惯,日后全身动作相互配合,方能把圆形动作做得圆满。太极拳中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转变和相互循环,是以圆形动作作为阶梯。一开始就要在圆字上下工夫,去体会它的作用。
4、匀:轻松动作上的力量问题,慢是动作上的速度问题,圆是动作上的线路问题,匀是动作的匀度问题。动作的匀度,就是手的动作,不论速度快或者慢,都应用相应的”等速运动“去完成它的动作过程。初学时避免在动作上速度快慢不一或者在式子里动作又快又慢的问题。练太极拳是用意识去支配动作。练习匀度的方法,就是每次出手应当把动作的过程看做是各个点相连而成,不要把它看做只有起止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