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电影迷,与电影结下了很深的情感。这段缘要从90年代开始谈起,很怀念小时候在别人的小卖部看电影的那段经历,那个时期正是港片大行其道的年代,录像带已经是英雄末路,VCD独步江湖,露天电影少的可怜,要看露天电影只能等到谁家有老人谢世或者三周年的时候,而且主家还得家境殷实,不但家境殷实还得好面儿,放放电影排场排场,落得个孝子贤孙的名声,对于看电影的我来说主家孝或不孝于我何干?搬着板凳有免费的电影看才是我的想法。露天电影不常有,你也不能总盼着多死人,当VCD出现的时候,我才明白了原来电影还可以不用悲伤的看,不过一群人总围着人家小卖部看电影,人家的生意是没法做的,于是就开始把我们这些小孩往外边赶,不过我们都是晃晃悠悠转一圈之后,趁着店主忙着卖货,又围上去看,时间一久,人家就开始要骂的了,越骂反而越围上去的频繁,反正我们人多,谁能拿小孩子咋样?那时候脸皮就开始厚起来了,谁让他放的电影那么的有魔力呢,《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便是在小卖部看的第一部电影,那个时候看的电影基本上全是视觉刺激型的,必须要有有三个元素,武打,枪战,搞笑用行话讲就要”打的血里捞骨头“,这句话事实上成了那个时期好电影的标准。李连杰的黄飞鸿系列、方世玉系列,《给爸爸的信》、《黑侠》等等……成龙的警察故事、《我是谁》、《醉拳》……,周星驰《九品芝麻官》……那时候八九岁的小孩谁都可以不认识,兹要是碟上有这几个人的名字,那必须是好片子,这是勿需质疑的,当然也有被骗得时候,可以说骗得很惨,记得当时有部光盘叫《龙的光辉》,上面写着领衔主演李连杰,可从头到尾没见到李连杰的影子,而且从头到尾一堆人练功夫没完没了,还有个解说员哔哔哔到最后,事实上多年后才知道这他妈是一部纪录片啊。
当家里有VCD的时候,已经是90年代末的事情了,想着这回想看电影轻松了吧,又为光盘发愁,都知道的,小镇子上哪有光盘出售啊,正版的买不起,盗版的不来卖,于是碟屋便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在街道里,父母给我零用钱用来租碟是根本无法满足旺盛的观影欲望的,当买笔尖的谎言用烂的时候,实在找不出第二个要钱的理由,话说那时候的钢笔尖确实也是挺次的,各种劈叉,钱用来租碟子,钢笔尖又总坏,差点滋生犯罪嘞,当教育部门发文件说可以用油笔日常学习的时候,我的内心是即解脱又忐忑的,解脱的是没有走上盗窃笔尖的犯罪道路,忐忑的是,油笔根本没有尖,很不好用坏的嘞,因此就奔上了第二条路,借碟片,每到周末,骑着自行车三两个人,跋山涉水,跑遍周边所有的同学家,谁家有碟片那必是门庭若市,同学怕碟片被我们划了,有时不愿意借,便因此大打出手,打到最后,同学竟疏忽已至有时将一些三俗的片子借给我们,正大光明看个电影后来便成了偷偷摸摸,被家长发现呵斥之后,在家里看电影便泡汤了,当然还有旁的原因,老人们聚在一起要看秦腔光盘、小品之类的,冲突在所难免,主要原因还是父辈的那句谆谆教诲:“学生嘛,不好好学习想干啥”,这股观影风潮在中考前终于是刹住了。
高中后,奔赴县城读书,天高老子远,超出了家长的势力范围,我便成了录像厅的常客,录像厅的环境去过都知道的,一排排吱吱响的沙发座椅,满地的烟头,昏暗的灯光,一股浓烈的尿骚味,各式的人群,有打工的人,衣着光鲜带着眼镜的”斯文人士“,满身纹身凶神恶煞的道上人,刚开始去看的时候放的无非也是那种打的血里捞骨头的那种好电影,随着我对电影深度着迷,常常到了周末总要去通宵去看,那些人就要求着看一些三俗的影片,一个高中生根本没有选片权,况且看通宵的都是一些混混或者在那借宿的,就这样去了几次后,便不再去了,青春的荷尔蒙爆裂了怕收不住。我就是想看个电影却这么的难。有心的商家看到后便开始弄了一些录像屋,自己租碟,然后他们给提供观影场所,一个个隔出来的小屋子,里面摆个破电视、VCD,一个小破沙发,好处是可以自由选择片子、观影无人打扰,不好的是价钱对我们来说比较贵,因此常常是三五个人一起去,大家均摊,或者你今天请我,我明天请你,饭可以不吃,电影总要看的嘛,不过那时依然还是港片独霸的年代,那时候唯一的进步就是除了“打的血里捞骨头”多了一个看片的类型,爱情片,《星语心愿》了、《梁祝》了……毕竟青春的荷尔蒙已经爆裂出来了,哪有收回的道理。
随着VCD江河日下,网吧逐鹿天下时代的到来,去网吧看电影便成了新的观影模式,那时电影基本上都是人家给你下好的,就放在磁盘,点开看就是了,不过这一阶段有两个麻烦,一选择机会太多常常不知看哪个,花着父母的血汗钱掐着时间,觉得看场电影意义不大,就是这么矛盾,没选择权的时候想去把控,有选择权的时候却不知如何把控。第二还是三俗影片,同去的同学总是讥笑你上网看什么李连杰周润发的电影,看点三俗的寻点感官刺激,看着他们弄个小窗看着那影片,还时不时弄两把游戏伪装一下,抑或摇头幌脑做听歌痴醉样,我想真是羞先人哩,这样我便又回到了碟屋,我内心依然在呐喊,我要看电影。
转眼便离开了县城,奔赴外地上学,渐渐也有了自己的电脑,不过好几年的观影标准让我固步自封,变成一个怀旧的人,只是会下载一些以前看过的港片反复重温,不愿意再去接受新的影片,同学说我固执偏执,怎么老是沉浸在港片的世界,殊不知我与港片却有着无法名状的情感,那几年反复看着徐克的电影,甚至有徐克到武侠,由武侠到传统文化,《道德真经》、《淮南子》、《墨子》,走向传统文化的痴迷,看古文,写古文,自我沉醉在自己编织的美好世界,由此又进入《周易》,从哲学的角度解读到从术数的角度去实践,经历只研易理不究术数,到沉迷遁甲追求屠龙术的极端癫狂主义状态……
遇到小孩他妈之前,观影便一直定格在港片年代,甚至在港片逐渐没落的年代,我甚至认为电影已经死了,就是这么的坐井观天,固步自封,长期对传统文化的狂热甚至变成了所谓的卫道士的意思,凡是国产的现代电影一律不看,凡是欧美的一律不看,固执到可笑,抱着那旧式港片自我沉醉,甚至对2000年后的新港片也持批判态度,常常看了个开头,便骂到:演的是个啥JB玩意,恨不得把电脑砸了,这里甚至有些怒其不争的意思,跟人家谈恋爱总要看电影的嘛,至少电影就是这么演的,怀着极其不愿意的态度去了电影院,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兹要是有新片上映,必须去,39度高烧也得去,我似乎找回了当年那种观影激情,一个人的陪伴让你有了平心静气去审视影片的机会,就这样,我走进了电影院,一步步的固执的思想被瓦解,开始看一些西方的电影,像《肖申科》、《阿甘》、《辛德勒》、《搏击俱乐部》之类不下200部,完全颠覆了之前的想法,更多的变成了包容,想想之前甚为可笑,别国的电影也很优秀很优秀嘛,常常便是一个类型的一个类型的看,烧脑的、悬疑的、恐怖的、十几部一起打包,慢慢的国产的也开始接触了,像贾樟柯的电影,韩杰的电影,管虎的电影,李杨的电影都是不错的,假如要我10年前看老贾的《小武》:我肯定会骂的拍的是个什么狗屎,5年前要看肯定带着猎奇的心理,我庆幸我在快到30岁才看到,让我明白原来电影也可以这么拍,原来打的血里捞骨头只是青春年少飞溅的荷尔蒙,平心静气的看一步电影也是可以的,表面波澜不惊,却把震撼留在心底,好的电影就像一壶老酒,不同的时期看得到的不一样,它放在那里已经很久了,一旦你的状态跟它契合,那就赶紧去豪饮吧,别等到下一个状态的时候,有了失去了这个状态的感悟。电影一直在拍,我一直再看,口味变了,看电影的心却一直没有变,它可以安放更多的不安。
洛滨郭道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