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有点厌烦看手机,翻开采薇的书架,找到了一本柏杨的中国人史纲。坐在桌边翻看起来,发现还挺好看的,自序里面的一些观点很新颖。
他说史记达到了一个高峰,以至于中国古代史逃不出史记的框架,都是断代史,改朝换代后为前朝治史,而修史的时候,前朝已经过了很多年,很多事情已经湮灭遗忘,导致中国古代史大量语焉不详。这也带来一个问题,中国古代史,是一些人物传记,墓志铭,家谱之类拼凑起来的,零零散散。这些资料又多是阿谀奉承,歌功颂德,导致历史很多不真实。
其实先秦时,史官虽然地位不高,但是会如实记录史实。历史上有名的故事,崔杼弑其君庄公,立其弟景公。齐国的史官书:崔杼弑其君。崔杼杀之,弟又书,再杀之,三弟又书,还杀之,四弟再书,崔杼终于害怕了。其它国家的史官闻说后,争相到齐国边境,排队赴死书写事实,直到崔杼弑其君的话写下来,才作罢。
所以中国古代史有一个特点,时间越久远的越细腻。春秋时的人物对话很详尽,我们现在读起来,还能了解这个人的性格秉性,还原出一副副鲜活的立体人物肖像。自唐太宗,史官完全被统治阶层绑架,沦为政治工具,隋唐至清朝,整个史书都没什么可看的,不过是成王败寇,休养生息,太平盛世,党争宦竖,民不聊生,揭竿而起,乱世轮回罢了。
第一章大约介绍了下中国地理,山川,河流,风物,地貌。还没看完,女儿就跑过来,跟她讨论了一些内容(我拿书时,书签夹在书中间,说明她看过一些)。她问我可以直接看下册吗?我说那肯定不行。她跑回屋,拿了一本世界通史,要跟我换。胳膊扭不过大腿,跟她换了,自己也意兴萧索,洗洗睡了。
我在想把读书的心得,一章一节的理解,把它记在这里写下来,且不管写得好与坏。将来回过头来看的时候,能够看到自己曾经的心路历程。同时也回顾下一年能看多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