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樊登的《陪孩子终身成长中》,感觉受益匪浅。他总结出了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三根支柱,那就是:无条件的爱、价值感和成长型心态。
一、无条件的爱,是指父母对孩子的爱里没有交换、没有恐吓,也没有威胁。
我爱你只是因为你是我的孩子,与其它任何事情、表现、成绩无关。只有父母无条件地给予孩子爱,孩子才会对我们无条件地信任,无条件地依赖。
也许我们会为自己辩解,我爱孩子当然是条件的啊!试想以下情景:
当孩子考试考不好时,当孩子调皮捣蛋时,当孩子不听你的话时,你是否说过这样的话?
你再这样我就不管你的!
你再这样我就不爱你了!
你再这样我就不给你买XXX了!
你连考试都考不好,还想去旅游?还想要这要那?
这些话会让孩子觉得,你爱的不是我,而是我的成绩,我的表现,我只有听你的你才爱我。
作为家长,我们自己也觉得很冤枉,我这样做的目的,明明只是想利用这些筹码让孩子变得更好,让孩子按照我的方式去做,让孩子有一个奋斗的动力,这有错吗?
初衷是没有错,可是你的初衷孩子会理解吗?况且靠外界物质刺激才既得的好成绩,好表现,会导致孩子产生错误的动机。
就拿学习来说,孩子会这样想,妈妈答应我了只要我这次考试考得好,她就给我买XXX,她就带我出去旅游,所以我要好好学习。这样就会使孩子形成以物质奖励为基础的错误的学习动机,这难道是为了孩子好吗?
即使孩子取得了好成绩,他也体会不到学习和获取知识的快乐和自己自尊水平的提高,他会把最重要的东西-“求知”忽略,反而去追求物质这些不重要的东西。这难道是为了孩子好吗?
二、价值感,是孩子认为自己为家庭,为周围的人,为社会作出了贡献,我是一个有用的人。他并不是一个学习的机器,他可以为他人,为家庭,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成就感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有价值感。
当一个人拥有价值感时,他会知道自己是值得被爱的,他的内心会充满能量,他对未来会充满期待,对人生拥有极高的热情度。
曾在地铁站听过一对母子这样一组对话:
妈妈说:你为这个家里做出什么贡献了?孩子沉默。
妈妈又说:我们对你提出什么要求了么?孩子还是沉默。
妈妈最后说:那你自己的学习怎么还弄成现在这样?孩子无言以对......
这个孩子在妈妈的三个“灵魂拷问”之后,内心一定波涛汹涌,他肯定会认为,原来我是一个这么没用的人!在这样的打击之下,孩子就有可能失去方向,自暴自弃,变得叛逆。
一个人的价值感决定了他的自尊水平,而自尊水平高的人,就更懂得自律,这是环环相扣的。
作为父母,我们要帮孩子建立价值感,也就是多让他参与家务劳动,家庭决策,多询问他的意见,当他的表现不错时,由衷地赞美他,当他做得不好时,也不要讽刺和挖苦他,只需要把正确的方法教给他,这样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在这个家庭里是有价值的。
三、终身成长的心态,是指孩子觉得每一次经历都是学习的机会,而不只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取得一个名次或是向别人证明自己。
与成长型心态相对的就是固定型心态。这种心态之下把所有事情都看成一次竞赛,我没有占到便宜,我是不是最棒的,我的目的有没有达到,别人对我怎么看等等。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关于”第一名“的故事:老师问全班同学世界第一高峰是哪个,同学们齐声喊到:珠穆朗玛峰。老师又问:那第二高峰呢?同学们都沉默了。于是老师说,这说明只有第一名才能被记住。
这个故事听起来很励志,但是无论何时,第一名都只有一个啊!如果此生都只为了那个第一名而活,那该有多累!
相反,成长型心态让孩子敢于尝试,勇于创新。即便做错了也没关系,因为孩子总能从中学会些什么。成长型思维会让孩子更加注重事情的过程,去轻松愉悦地体验人生。
对于中国家长这一点似乎有些困难,因为在中国家长眼里,永远有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在前面遥遥领先,仿佛孩子永远无法启及。
我们也许觉得这对于孩子是一个激励,但是孩子不禁会想,为什么我永远也达不到你们的标准,为什么我永远也不能让你们满意。在这种想法的驱使之下,孩子反而不再去努力了,因为他觉得无论我怎么努力我都证明不了我自己,我这么努力干 什么,还有什么用?
终身成长的心态让孩子从生活中的每件事情中都可以获得知识和养分来滋润他的生命,让孩子知道过程和动机比结果更重要,这才是让孩子终身幸福的秘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