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意义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
1.一个人之所以认为自己是自己,原因就在于他有记忆。假如一个人丧失了记忆的话,他就根本没法确认他就是他自己。记忆是确认自己是自己的前提条件。当技术能够提取人的记忆,并且可以把这种记忆附着于新的硬件上的时候,尽管这个人的肉体也许已经不存在了,但是这个人可以通过让他的记忆附着于新的身体上,从而获得某种永生。
2.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它的一次性。
如果生命是没有尽头的,人生将会毫无意义。许多哲学家甚至经济学家都告诉我们:一切的稀缺性都来自于时间的稀缺性。
一个机会之所以显得珍贵,是因为它的有限性。如果我们生命的长度是一万年,甚至是比一万年还要长的时候,我们的人生也就因此丧失了意义。
3.一个机会之所以显得珍贵,是因为它的有限性。如果我们生命的长度无限长时,我们的人生也就丧失了意义。“意义”在英文里头叫“Meaning”。Meaning本来的意思是“打算”,没有意义的人生也就是没有打算的人生。没有打算的人生,生命其实是一种似有若无的状态,是一种比浮皮潦草还浮皮潦草的状态。
4.如果生命是一次性的,我们虽然告别了对时间的单向度的自由,但是获得了另外维度的自由——这种自由是在我们心底渴望的自由,这是一种因为时间的有限等等表面的不自由而导致的那样一种内在的自由,或者说是一种内在的自由的深度。
5.在过度互联的时代,“洞穴状态”成了真正的稀缺。所谓“洞穴状态”,就是暂时将所有蜂涌而入的信息屏蔽在外,让认知的焦点从外向内转移的状态。
“互联”与“深思”是认知的两个维度,这也就是认知的T型结构。洞察力(Insight)来自认知的跨度,更来自于认知的纵深度。
你需要找到自己的“洞穴”,从而找到自己的“洞察力”。
1.弗兰克在《活出生命的意义》里,向我们展示的是他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这样一个人间地狱的洞穴里的体验和感悟。
2.朋霍菲尔在《狱中书简》中,向我们展示了他在纳粹监狱里散发着温馨与光明的哲思。
3.格拉宁的《奇特的一生》,向我们展示了科学家柳比歇夫用一种叫作“时间统计法”的方法,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时间城堡,抵挡意义的滑坡,让自己免于在各种伪意义的行为中成为被他人裹挟的活僵尸。
4.杭特的《仆人》,讲述了一个商界精英在修道院里遇到一位传奇性商界领袖,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领悟到如何在动荡世界里成为一个不为人知的向导。
这四本小书,是读过多遍且经常回味的书。偶尔打开其中的一本,就会立即产生一种“连接感”。它形成你的思想对流,是越读越厚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