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校外辅导谈投入当自求回报】
每天坚持做固定的事情,比如,早晨门口值勤,晚上简书记录……
有时也会觉得累,想着要歇一歇,停一停。但是,又总在看到小伙伴们的关注,听到小伙伴们的分享时,抖擞精神,继续坚持。
郜朋老师在昨日行政值班日志里真情流露:“在早上值勤的时候看到孩子们天真的笑脸,让我感到尤为的亲切……”
熊婷老师在今日行政值班日志吐露心声:“早上值班时,孩子们总是热情的跟我打招呼,大声的说到:’熊老师,早上好!’那一刻,内心很暖,觉得学生是这世界上最可爱的生物……”
年轻的小伙伴们从早晨门口值勤感受到来自学生的尊重以及涌自心底的温暖,使我换上一种局外人的身份,可以体会到“早晨值勤”这一行动的价值。
当早晨来临,背着书包踏入校园,学生从老师的伫立、微笑和问候中感受到来自学校和老师的亲切和幸福;
当晨光微曦,穿上值勤马甲,佩戴值勤工作证,站在学校门口,老师从学生稚嫩的问候、欢乐的笑容中感受到来自学生和未来的尊重和温暖。
而我呢?则从学生和老师双方的幸福中感受到双份的幸福,于是,第二天早晨依然早起值勤的动力就这样汩汩产生……
自有“温暖的金小仙林湖”以来,有多位老师几乎每日关注,并经常在阅读以后点赞。比如,李晨老师、朱茜老师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另外,还有老师会在不同场合引用“温暖的金小仙林湖”中的语句,作为自己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比如,张纯老师在今天的行政会上就引用昨日“温暖的金小仙林湖”中的话来作为自己今天发言的结束。
……
点赞也好,引用也罢,都在给我的日更以压力,更是动力。
因此,尽管很难,常想放弃,但到目前为止,依然在每天围绕孩子,围绕校区做着固定的事情。
今天行政会结束,已是晚上8:15之后。回到家里,依然要更新“温暖的金小仙林湖”。那么,今天有什么话题,迫切需要跟大家交流呢?已经想好,那就是跟大家从校外辅导起,谈谈投入需自求回报的话题。
其一:学生为什么要参加校外辅导?
良好的愿望是能在校内已有学习的基础上再做进一步提升。现实的动机是填充孩子课余时间,以求心安。
其二:校外辅导效果怎么样?或者说,有效吗?
这个问题,真正是因人而异。而这又不是本次要讨论和解决的问题。我们本次谈及这个话题,主要是要结合实际,给出一些可以判断效果较好,还是一般,甚至是很糟的表现,或者说特征,以便学生以及家长能对正在参加的或者说计划要参加的校外辅导有清醒和理性的认识。
较好的表现:
如果参加校外辅导,能对校内学习有所促动,比如说,能借助校外辅导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一题多解,为班级集体学习贡献更多方法和智慧。这样的校外辅导,就为有效、有用。
但并不是所有校外辅导都能有此收益。
一般的表现:
还有学生只满足在校外辅导能够完成校内作业,从思维水平的提升以及学习方法的掌握来看,对个人成长并无本质的帮助。这种目前来看,人数居多。
糟糕的表现:
还有一种,我称之为“糟糕的表现”。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有些学生参加了校外辅导,不仅对校内所学没有任何提升,甚至连托底,都无法保证。更有甚者,还对校内所学有所减损。
比如,对校内的课堂学习常规有所弱化,呈现出“课上得越多,越不会上课”的乱像。这样的学生,校内指望校外,校外指望校内,两头不着调,两头没收获。表现以及结果都让人恨之莫名。
其三:该怎样看待校外辅导?
不同动机驱使,人数较多的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去参加校外辅导。
大人投入了财力,孩子投入了精力,效果怎么样?再怎么淡定,也必须要考虑。大人如是,孩子亦如是。
作为大人,当纵向、横向对比均发现,孩子有校外辅导甚至不比无校外辅导,怎么办?需立即叫停!再尝试其他方法,力争能帮助到孩子。
作为孩子,若主观上,不够努力,出现无论校内还是校外,均不能专心参与学习的情况时,则也应该果断结束,避免父母的财力投入没有回报。
作为家长,对孩子成长的投入,财力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并不是把孩子交给校外辅导就是对孩子负责任,孩子就一定会有相应回报。那么,做家长,对孩子而言,什么投入更加重要?无数的成功案例以及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需求都表明,家长时间上的不吝啬,对于孩子来讲,很需要,也很重要!
再看孩子,无论家长围绕自身成长投入了什么,时间也好,财力也罢,都需要怀对父母的感恩心以及对自己的责任心,努力让父母的收入有所回报。
唯此,校外辅导才能锦上添花,物有所值。否则,只是财力、精力等各种资源的白白浪费。
投入不一定有回报,但是,作为学生,我们需力争让父母家人以及老师、他人对我们的投入有回报。
从不同学生课堂的表现谈到校外辅导,更谈到要有责任心,力求有回报,使做和不做有区别。
这些正是一个人的核心素养,讲责任,负责任,有担当。由一件事情可以看到其他几乎所有事情。这也是对我们要形成整合的工作思维的提醒与促动。
今天推出关于在校期间电话手表使用规定,从反馈回来的信息看,班主任班级管理多了学校“规定”的支持,更有底气;家长亲子沟通有了方向指引,也更有智慧。当工作始终以学生健康成长为旨归,孩子、家长以及更多第三方,都会对学校和老师给与支持,更报以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