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的心理咨询实战班班会上,一位学员的提问引出兆鹏老师绝绝子的回答。这位体制内的工作人员正处于离休阶段,却因同事的不公平待遇而苦恼——她必须每天7点出门准时到单位被点名,而另一位男同事却因与某位领导关系良好,免去了这一程序。
委屈的根源:被破坏的公平感
这种情境何其熟悉。在职场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类似的不公:同样的职位、相似的资历,却因人际关系或其他非显性因素,导致责任和义务的分配出现明显偏差。
那位学员的烦恼并非小题大做。她的不舒服直接源于公平感被破坏——为什么遵守规则的人反而显得“傻”,而打破规则的人却能逍遥自在?这种情绪背后,是对职场正义的本能渴望。
兆鹏老师的智慧:从抱怨到策略性行动
兆鹏老师的指导堪称精妙。他建议学员直接联系那位同事,首先以求助的姿态询问:“你是怎么做到可以每天不被点名,也不用去单位报道的?我也想像你这样。”如果对方不合作,再提醒:“现在纪委查那么严,万一你要被人举报了怎么办?你让我和你一样呗,万一被人举报了咱俩也能分担,咱俩一起不用你自己承担这个责任。”
这一策略的绝妙之处在于它的渐进式:
第一层:软化姿态,以求助代替指责
以“请教”的方式开场,避免了直接对抗,满足了对方的虚荣心,同时也明确表达了自己的诉求。
第二层:策略性提醒,暗示潜在风险
巧妙地引入第三方监督力量(纪委),既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描述,也是在不直接威胁的情况下让对方意识到行为的风险性。
第三层:提出“共赢”方案,分担责任
即使是最后通牒,也以“我们一起”的形式呈现,创造了一种奇妙的共同体意识,让拒绝变得困难。
从委屈到攻击性:健康自我主张的力量
兆鹏老师点出了问题的核心:“你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你觉得委屈,你抱怨,因为你没攻击性。要把自己所有的委屈愤怒都转成自己的攻击性,公平攻击出去,让别人知道你不是那么软,也不是那么弱。”
这里的“攻击性”并非指恶意攻击他人,而是心理学上的“健康攻击性”——一种能够明确表达自己需求和边界的勇气和能力。它是一种自我主张的力量,让我们在尊重他人的同时,也不牺牲自己的权益。
重建职场边界的三步法
基于兆鹏老师的指导,我们可以总结出在职场中重建个人边界的三步法:
1. 情绪觉察:识别并确认自己的感受
当你感到委屈、不公时,不要急于压抑或否定这些情绪。它们是边界被侵犯的信号,是你需要采取行动的前奏。
2. 策略思考:从“为什么”到“怎么办”
停止问“为什么他可以我不行”,转而思考“如何让我也能获得同等对待”。前者导向无力感,后者引向解决方案。
3. 坚定执行:温和而坚决地表达诉求
像兆鹏老师建议的那样,从最温和的方式开始,但逐步增加力度,直到你的边界得到尊重。
职场中的不公平现象不会自动消失,唯有通过建立清晰的个人边界和学会策略性自我主张,我们才能从被动抱怨转向主动创造自己想要的职场环境。
那位学员的案例给所有人上了一课:你的委屈不是弱点,而是需要转化的能量;你的愤怒不是负担,而是有待引导的力量。
当你学会将委屈转化为坚定的自我主张,世界也会开始尊重你的边界。这不仅是职场生存之道,更是自我成长的必经之路。
更多精彩案列分析,欢迎来到兆鹏老师心理咨询实战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