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实现逍遥:由有待到无待

在《逍遥游》中庄子提出“犹有所待”和“恶乎待

哉”,郭象在注文中称之为“有待”与“无待”。所谓

“有待”,即有所依赖、有所凭借,指人的目的和愿望

要受一定主客观条件制约和束缚,是相对自由;所谓

“无待”,是指人的思想及行为不受任何条件的制约

和束缚,无所依赖、无所凭借,摆脱了客观世界的束

缚,是一种精神的绝对自由状态。从“有待”到“无

待”,作为庄子精神超越之途的中心贯穿全文,说明

了到达理想之自由境界的必由之路,这也正是庄子

逍遥思想超越现实世界而直达理想之国的飞越。

、“大小之辩”—— 逍遥有待

《逍遥游》始于鲲鹏扶摇而上九万里云天的磅

礴气势,紧接着通过蜩、学鸠对鲲鹏的讥笑,大小由

此形成鲜明的对照。陈鼓应先生认为“这以小笑大,

突出了二虫的浅见无知”⋯ ,这无疑是正确的。庄

子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作为“大小之

辩”的阐发,明确地说明了“大”与“小”的基本限定。

蜩鸠因自己认知领域有限的制约,囿于自身生存世

界的局促,以自我的存在为依据形成界定外在世界

的标准,结果障碍了自己的心灵,蒙昧于表象。大鹏

抟扶摇绝云气负青天直上云霄,然后图南,是“决起

而飞,抢榆枋止”的蜩鸠小鸟绝所不能了解企及的。

然而,鹏的九里南冥之展翅,并不是不受条件的制

约,它必须以“培风”“海运”作为飞行的条件,否则

“其负大翼也无力”,没有“六月息”,即使空有“几千

里之大”,也无法实现图南的梦想。二者受条件限制

皆有所待而不逍遥。

由鲲鹏蜩鸠的寓言回到现实世界,庄子以积水

负舟,杯水坳堂为例,来解释事物间互为条件,彼此

依存的关系。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依附于一定的条

件,没有无缘无故的存在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在

生存条件的制约范围内,事物依据外物的力量得以

生存,相生相克,矛盾而统一。固守一已的经验表

象,认知领域的偏狭,便不能实现对自身经验的超

越,庄子称之为“小知不及大知”。同样,庄子以“朝

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为“小年”来对比无限

世界存在着令人惊异的“大年”,说明众人与“五百

岁为春,五百岁为秋”的“冥灵”和“以八千岁为春,

八千岁为秋”的“彭祖”“匹之”是多么地无知和可

悲。“大小之辩”也是“小知与大知,小年与大年”

之辩。

从物理世界到人的精神世界,道理也是一样。

个人精神气度、知识眼界的大小不同,所选择的人生

道路也就存在价值取向的区分。于是就有了“知效

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的“自视亦

若此”。功名利禄从来就是世俗之人所追求的生活

目标,对官职、地位、名利的汲取往往会迷惑人的心

智,使其看不到外面的广大世界,沉浸在自己营造的

精神枷锁之中。对现实利益的获取和受益往往又使

其以自己狭猫的价值标准去评判他者他物,结果就

如蜩鸠一般,以“小知”之心自我陶醉满足。但宋荣

子却“犹然笑之”,他“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

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竟”。他

摈弃了功名利禄,不受世欲的影响,心灵已经有了很

[收稿日期] 2009-03一Ol

[作者简介] 樊恬静(1982一),女,湖南永州人,中南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美学

第4期 樊恬静:实现逍遥:由有待到无待—— 庄子《逍遥游>的自由与超脱

大的自由空间,然而,仍“犹有未树也”。他能自觉地

对人的内外进行剥离,做到对荣辱之类的世俗功名

无动于衷,但也因此将自己与世界对立起来,以自己

生存作为参照系数对世界进行价值判断,内外的清

晰分隔不是真正的逍遥。列子的境界又比宋荣子高

多了,他“御风而行,泠然善也”,飘逸轻妙自是比大

鹏培风而上要超然,尽管如此,但还是“犹有所待”。

列子能够御风而代行走之累,已到达了一种脱离人

世间的高妙境界,他完全忘却与超越了人世间的荣

辱成败、功名利禄等一切束缚心灵的内在枷锁,但却

没能彻底地摆脱对外物的依赖,他的行动需要凭借

风的力量,风作为成就他飘然欲仙的外在条件,是他

被困于“仍有所待”的关键。

由此梳理下来,我们可以看到,对于物理世界来

说,无论是“扶摇而上”的乘天大鹏,还是“决起而

飞”的蓬间小雀;无论是“不知晦朔”的朝菌,还是

“春秋八千”的大椿,它们之间虽然有着大小之分,

长短之别,但都有所依赖、有所期待,因而都不得逍

遥,进不了自由无碍的境界。对于世人来说,那些为

世所累、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

君,而征一国者”自不必说,就是“定乎内外之分,辩

乎荣辱之境”的宋荣子仍是“犹有未树”;列子虽然

胜过宋荣子,已能“御风而行”,却仍然要待于风,也

无法到达真正逍遥之境。

那么,庄子提出的“大小之辨”的用意仅仅是告

诉我们“有待”者为何吗?究竟如何才能到达他心

目中的逍遥游呢?其实,“小知大知,小年大年”之

“大小之辨”,就如一个路标,指引着我们走向自我

超越与解放的“无待”之途。庄子洞察到现实中的

种种不自由在于,想支配物反而被物所支配,而他向

往的却是真正的不受制于客观条件和必然性制约的

心灵上的自由。由此,庄子将他的逍遥思想推上了

一个新的平台,那就是“若乎乘天地之正,而御六卸

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日:至人无已,

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二、“无已无功无名”——逍遥无待

所谓逍遥无待,即摆脱了世俗的一切条件束缚,

无牵无碍,逍遥自适的自由状态,是庄子所追求的理

想之境。“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当中

体现了庄子理想中的人生境界。束景南先生说:

“‘无己’,主要反映了庄子去知去欲的认识观;‘无

功’主要反映了庄子‘无为’的政治观;‘无名’主要

反映了庄子独善其身的人生观” 。而逍遥无待,

也不仅仅是指肉体不受物理世界的条件限制,而是

指精神上打破了知性的遮蔽,不再受心灵的限制。

此之谓庄子憧憬和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即绝对自

由——心灵的逍遥,精神的遨游。这种境界只有“至

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式的人才能达到。庄

子通过尧的历史事例与藐姑射之山的神人,阐发了

无名、无功的内涵,回应了何者为理想的逍遥者

形象。

视治理天下为已任的尧,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如

许由,要把天下让给许由,但遭到了许由的拒绝。许

由说:“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矣”,这已经是不争的

事实,若自己取而代之,未必能有“已治”的效果,况

且“名者,实之宾也”。自己并不贪图名利,“不以天

下事为事”,不因有用而为有国者所羁。对许由来

说,人生的意义早已如同“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

偃鼠饮河,不过满腹”那样满足、怡然。这种安宁无

为、不求于世的价值观完全可以包容“用天下为”的

意义。因为,不同的价值观,不同价值的人和事,都

有其自身的价值,而在人世间,不同的个人又承担着

各自有别的责任义务,所以“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

越樽俎而代之矣”。庄子借许由的故事,暗喻了尧以

天下为己任丧失了自我,肯定许由才是“无名”的觉

悟者,这是对“圣人无名”的具体解释。

关于“神人无功”,庄子日:“藐姑射之山,有神

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

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

物不疵疠而年谷”。庄子在自己的想象世界中创造

出来的神人,意味着他向往的一种心灵的悠然自在,

了无挂碍,而邈远的姑射山,便是庄子心中高蹈世外

的精神处所。这是一个高远而淖然的自由境界,心

灵无扰、精神无忧、身无牵挂,体无侵扰。这个神人

具有容摄整个宇宙的力量,早已超越内外之分,他

“旁礴万物以为一”,“物之莫伤”,因此能够“其尘

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而不“以物为事”。这便是

庄子向往中的,无用于世而能任性逍遥的人物形象。

而庄子对“无名”“无功”的论述,便是对无已的

内在规定。无已的至人,代表了庄子心目中无待而

自在的理想人格。“无名”与“无功”,是指不“以天

下事为事”和“以物为事”,即把天下万事的存亡得

失,国家社会的治乱兴衰等从心中排除,去除名利与

功利的贪欲。只有消除欲念,人的精神才能从世事

困扰中解脱。所谓“无己”,就是忘掉自身形体的存

在,使自己的精神彻底超脱。一旦“无己”,便消除

了自己与外物对立,人的精神就可以“乘天地之正,

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达到真正的无所待。

李志慧先生说:“只有超脱一切,无待一切,顺万物之

性,遨游于超越时空的无穷宇宙,而又能无所不至,

才算得真正的‘逍遥游’。庄子心目中无已的至人,

不但不求功于君、求名于世,而且干脆连自己的血肉

之躯也忘却了,因而既无烦恼之根,亦无牵挂之累,

庄子在这里所追求的‘逍遥游’之境,超脱了一切,

无待一切。他理想中的‘至人’,修养达到了炉火纯

青之境,胸襟海阔天空,精神与无穷的宇宙合而为

, 无往而不可,无往而不适,取得了绝对自由。”

由此可见,“无已无功无名”的至人、神人、圣人

作为庄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的象征,是逍遥游之至

乐至美境界的实现者。只有他们才能够代表庄子的

26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1卷

自由精神与灵魂的飞越,是庄子绝对自由精神的体

现,也是庄子自由精神的最终归宿。在庄子看来,至

人、神人、圣人已经彻底地摆脱了生命的各种困境,

解除了自我与物理世界的种种矛盾,解除了内在与

外在的、精神的与物质的各种羁绊与束缚,个体的物

质生命和精神生命都得到了解放和超脱。因而,强

昱先生说:“也只有他们能够把有限的个体提升至能

够‘天地之正’被自我所‘乘’,驾驭‘六气’的运动变

化而畅通无阻地‘无穷’延续没有丝毫凋弊,‘待’的

条件性也与依附感就完全丧失了存在的可能”L4 J。

“乘”和“御”强调了自我把握和控制外在条件的主

动性,强调了主宰自我的积极性。顺应万物且制御

万物,与物周流、与物徘徊,浑涵万有而不滞,物物而

不物于物,能包容万有故能应对万有,进而得于胸、

施于行,来从容地自由地游于人间、万物、以至无穷。

而这种逍遥之境,庄子更是通过“有用无用之辨”来

加以阐明。

三、“有用无用之辨”—— 超越之途

在庄子瑰丽的想象世界中,至人、神人、圣人作

为理想的化身,可以优然自在地游心于物外,不受任

何条件的制约和束缚,远离尘世,与无所不在的道合

而为一,实现自我与宇宙的磅礴统一。而现实世界

中,谁能够“无待”于世,逍遥自在?逍遥之境是否

仅是虚幻抽象的想象?庄子在文章之末,通过宋人

卖帽、与惠子的两次对话告诉我们,如何真正地实现

逍遥游世的超越之途,而体现其中的“有用无用之

辨”,正是庄子自由思想的表白。

宋人把礼冠运到“断发纹身”的越人那里,出现

了“无所用之”的结果,尧在“治天下民,平四海政”

之后,拜访“四子”心灵豁然开朗,“窗然丧其天下”。

通过宋人与尧的对比,说明了“有用无用”的价值问

题。对宋人有价值的事物,到了另外一个主体和价

值体系中,就变成了无价值的事物;当尧没有脱离本

我,以天下为已任的时候,心灵还处于蒙昧状态,以

治理天下为自己的最高价值,视其“有用”。而当见

了“四子”后,开放的心灵与无限的世界得以沟通,

于是,不再以原来的价值判断当做判断自我的尺度,

心灵得到了解脱。宋人的礼冠就如尧以前的价值判

断,说明了一般认为有用的、有价值的东西,相对于

更高的价值主体来说,是无价值、无意义的,而鉴于

个人心灵的开放程度,所施行的价值评判标准也就

不一致。

在现实生活中,惠施的认识出现了错误,以为

“大瓠”“坚不能自举”“落无所容”,“为其无用而掊

之”。庄子指出,从自身的固有习见去看待事物,会

囿于自身的经验的局限而看不到事物真正的价值,

具体事物的价值会随着环境的变化与认识者经验的

深浅而不同。“不龟手之药”,因不同的使用者和使

用对象而发挥了不同的作用,究其原因,是“有蓬之

心”使物不能尽其最大的价值。世人容易被“用”的

功利价值所诱惑,遗弃本来珍贵的东西,当眼睛被眼

前之“用”所充满的时候,便会造成心智的障碍,使

自己的认知局限在一隅,不能认识全部而实现超脱

于世俗,这样的世界是局促狭猫的。因此,本来能

“浮于江湖”作逍遥之旅的“大瓠”终被世人“无用”

的价值判断所“掊”,失去其应有之用。

因同样的价值认知标准,“不中绳墨规矩”的

“樗”、“若垂天之云”的“綮牛”在世俗之人看来,也

是“大而无用”,而正是因为人之不顾,二者才能得

以自然生长,自在生活。而“狸狂”机智灵巧,主动

追求“有用”的食物和利益,结果却中于机关,死于

陷阱。于是,庄子用他的“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

作为解救世人之局限的逍遥极境,让巨大的“樗”生

活在辽阔无垠的土地上,让世俗之用的“斤斧”再也

无能为力。庄子告诉我们,无用之用才是大用,人只

有用一颗无用之心去体世,才能够拓开被遮蔽心,才

能够在现实世界中,不以世俗的价值标准去判断事

物,不固于一已局限之见。以广阔的虚静之心包容

万物,与世界融为一体,这才是真正的超越。

可见,世人要想超脱,实现身心的自由无碍,只

有拥有一颗空灵通透的心,顺应自然,才能够容纳百

川,与物为一。只有静心地体会生命的自然状态,以

个体的主动性去参悟生命灵动与自由,就能够实现

精神的飞跃和理想的张扬。逍遥之境是并不虚幻抽

象的想象,而是真实地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心里,它

让我们在物质充裕的今天,在被世俗功利欲望极度

异化的世界中,在精神与心灵神游的海洋里,仍然保

留一方净土,让我们能够自由而从容地活着。

总之,庄子的逍遥之游,是真正的心灵之游,是

精神的绝对自由,是面对世俗生活时的一份淡定与

从容。通过“大小之辨”的“逍遥有待”到“无已无功

无名”的“逍遥无待”,再到最后的“有用无用之辨”

超越之途,庄子以清晰的文字与渐进的逻辑结构,向

我们展示了他理想中的自由逍遥之境。我们可以看

到庄子对困境的超越及对心灵的解脱,他勇于冲破

现实的桎梏、思想的牢笼。以此为启示,在现实实境

中的我们也就能够在行为上和生活中获得内心宁

静,在精神中得到高度的自由,从而实现真正的逍遥

和幸福。

参考文献:

[1]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上海l中华书局,1983.

[2] 柬景南.论庄子哲学体系的骨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

版社,2003.

[3] 李志慧.庄子探微[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5.

[4] 强昱.庄子(逍遥游>的精神旨趣[J].中国哲学史,2007,(1):

54 —59.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2,657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662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8,143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732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837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036评论 1 29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126评论 3 41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868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315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641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773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470评论 4 33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126评论 3 31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859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95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584评论 2 36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676评论 2 35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一、何谓“逍遥"之“游"?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有《庄子音义》,解 篇名云:内篇,内者,对外立名。“逍遥游者, 篇...
    彭小艾阅读 3,481评论 0 1
  • 赏析1 文学赏析 《逍遥游》是集中代表庄子哲学思想的一篇杰作。在构思上采用了文学上的形象思维的写作手法,运用大量的...
    彭小艾阅读 828评论 0 2
  • 一、题解 《逍遥游》是《庄子》中的名篇,是庄子的代表作之一。它反映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思想主旨。《庄子·天下》是一...
    彭小艾阅读 985评论 0 7
  • 在大城市打拼的姑娘后悔当年没回家工作,父母亲人离得远,什么事都要自己面对;回到家乡小城工作的姑娘后悔当年没...
    白骨娘阅读 349评论 0 0
  • 2018已经来临,而我不知不觉中已经23了,(其实心灵才三岁)哎,貌似又没有赚到一分钱。回首2017不曾留下遗憾,...
    仁心仁义阅读 119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