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茶于我,一直是那种温存的感情,感觉她就像娱乐圈的一股清流,文艺而独立的存在。歌声给人治愈的感觉,为人也给人奶茶般舒服的印象,后来知道陈升给她起名“奶茶”的缘由,真的是太到位啦,像茶一般清新却像奶一般丝滑,但却甜而不腻,简直没有比这个更贴切的了,果真他是最懂她的。
奶茶之前是一直坚持独身主义,但这本书恰恰是在她孕育新生命的时候写作出来的,是在她习惯的独处与即将到来的相处的过渡期中的先生儿,而正式这段难得的空闲时间,让她在自我对话和与好友交谈中,更加懂得了两种状态的平衡。
很喜欢她对于书名的解读:因为保有你,我感觉幸福,同时保有自己,所以能安心自由。
奶茶的独处状态我是很羡慕并欣赏的,无论是单身时的自由自主,在美国求学时的自立自强,在成人当天冲到酒吧“证明”自己合法身份的可爱举动,还是为人妻之后的适度自我,与先生保持适度的距离,让彼此都能处于最舒服的状态,做最真实的自己。
关于自处
- 有独处的能力,才有爱的能力
曾经自认为是个很会独处并很享受独处的人,可和文中的一众好友相比,我所谓的独处只不过是安于自己的小世界,而不是如温尼科特所讲的“自在独处”—一个人情感高度成熟的标志。
另外,现在愈发觉得自己没有爱的能力,不想爱人也不懂得爱人,陷入了很自我的怪圈。照此说来,是不是因为自己还没能做到与自我和谐相处,没有具备这种能力呢?
- 能够一个人生活得很好之后,你才知道该怎么跟别人生活在一起。
关于相处
- 若没有“家”这根据地,旅行只是无尽的漂流吧!
长时间奔波在外的我更认同“离开是为了回来”。流浪的结果终归一种极度想家的感觉,化解了离开前对身处世界不完美的怨怼,还是接受了、挂记了,是如此习惯的,原来的地方。
文中能看出奶茶对于“家”的本质依赖,可以走很远,但一定要有一个家的存在,那是人漂泊心灵的归宿,会让人漂泊时也觉得安心的所在。
年轻的我们可以远走四方,随遇而安,但到了一定年岁后,终究还是要有个“家”,让自己漂泊的心灵能有所依靠,有那份安全感。在这个“家”中有我们的亲人在等着我们的归来,我们也可以好好弥补一下游走时错失的温情时光。
相处就像是把两个独处放在一起,在一起的时候像黏土,可以形塑成两个人以外的第三种样貌;分开的时候像磁铁,彼此相吸却又各自独立。
一天,我站在先生的书房门口,就这样眼神直定定地看着他。“你怎么会来?”这是他看见我的第一个反应,因为没事我不会进入他的书房。我有点忧郁,我说。“这样吗?”他想了一下,也没追问忧郁的原因,只是淡定地说“那可以请你先帮我做中饭吗?”我听完他的话,转身进入厨房,开始集中精神做饭。谁也奇怪,从开始做饭后,我的忧郁情绪就逐渐消散。
一进门,我先生往右走,我往左,我们共同的空间是中间交会的厨房与餐厅,他在他的空间做事、说话,我是完全听不到的,反之亦然。你会说,这样跟一个人在家的状况一样吗?知道他在同一个家的另一个角落,其实心理上的感受还是不太一样。
很喜欢奶茶和先生的生活状态,两人生活在同一空间中,但却保持独立互不打扰状态,能在最舒适的家中做最舒适的自己。同时也能给彼此最大的信任与理解,给予彼此自我修复的时间,而不是用爱挟裹。
我最理想的家庭生活也类似这般,在同一个空间里有交集也有独立,愉悦时一同分享,同时也保有自我思考的空间和时间,不沉溺不纠缠。
即使两人暂时无话可说也无所谓,相对无言,就暂时沉默,可以静静地躺在对方的怀里孤独,这是两人相处互相信任的极致表现,也是最高境界。
我对于好朋友的一个衡量标准就是,在一起时即使不说话也不会觉得气氛尴尬,不用费尽心思找话题去聊。其实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寥寥可数。
她和卢广仲的聊天中写道:跟朋友在一起最自在的状态是,坐在大沙发的两头,各自看着书不讲话,如果突然想到个话题,例如“诶,你觉得太阳对我们的意义是什么?”获得对方的回答之后,就相安无事地继续回到各自原本的状态。
我对于朋友间的相处模式,最喜欢的也莫过于平时不用刻意维系联络,想找你说话时能直奔主题,知道你在那里倾听就好,仿佛没有相隔时间和空间。
另外摘录一些比较有感触的文字,希望能慢慢体会:
我希望随时保有说走就走的自由与自主,但这不表示,我无法忍受拘束。
我希望永远握有自己最终的选择权,如同我的人生最重要的一句话“选择我所能承受的”。
当然会有海浪,当然会有黑夜,即便我们能欣赏它的美,也会有孤单,害怕不被了解的时候。别怕,虽然我知道你不怕,因为我们都会陪伴你,不管有声无声的。我知道你不怕,因为你清楚世界的变化,而你总保留了一块没有变,最纯粹的初衷与梦想。
年少时选择只需要燃烧热情,现在什么选择都是意志力的磨练。但自始至终,选择不难,是勇于面对难。
是啊,出走,是为了回来。每当不开心,或想改变现在的生活状态的时候,很多人就会想“出去走走吧”,仿佛出去走了一圈,回来,问题就解决了,其实,问题没变,变的是人。
既然我跟自己相处得很好,生活过的开心、丰富、幸福,从没有觉得自己哪里不完整的缺憾;那么我就完全不会想委屈自己跟其他人相处,哪怕只是一点点的委屈都不想。那些人眼中的我的“孤僻”,在我的世界里,只是珍惜并坚持那微弱的任性罢了。
一旦撑过孤单到心痛的撞墙期后,就会自然而然地掌握独处的技巧并享受它的美好。就像第一次在单车上试图寻求平衡一样。
不过保持彼此之间的安全距离,并非漠不关心。只要彼此知道,如果真有需要,会随时义无反顾地支持彼此,站在对方那边,这样的关系就已经足够。
其实,我担心的是自己带给别人麻烦。毕竟,我是一个不喜欢勉强自己的人,当然就更没有气力去勉强自己不完全了解的其他个体。虽然偶尔也会在约会结束后,有“今天这个会真棒!”的愉悦感受,但约会这种事,我依然觉得频率不能太高,还是偶一为之就好。
只要记得一个人的声音,他就永远不会消失。
因为对被认为孤僻、不想将就,最终妥协的我们来说,选择、愿意走到这里,是那么地不容易。
一个人的世界开始膨胀以后,是很难再折叠回去原来的样子……
就算我再次绑起马尾,演绎过往的自己,很多事终究是“回不去了”的。然而我却感恩自己保留了记忆、欢乐、勇敢…我从不对过去“告别”。我只是背负着它往前走,也因为如此,我才知道我比以前更有“气力”,才发现我们比想象中坚强。而那些气力与坚强,是练习与累积出来的。
“因为,你就算买对票上对车,你还是会想跳车吧!”果然,一语道破我的心情。
事情通常没有所谓的好或不好,遇事的当下,所需要思考的是根据事情的本身去判断与决定‘解决’或‘不解决’就好。认真活在当下是最好的生活方式,更别提,很多事如果拉长时间来看,好与不好之间并没有那么绝对,既然是这样,那就更不用这么在意。
以前我并不以为然,慢慢长大,我知道两个人长久的相处,对于生活、生命、未来……彼此之间的价值观相近是很重要的。这才是所谓的“门当户对”。
有些人会说,无条件的爱最伟大,但不管为什么原因,那种必须牺牲自己才能展现的爱,绝大部分是有附带条件的。人跟人的关系,只要附加了条件,就必然会产生压力。这世界上,其实没什么无条件的爱。
在现实的生活里面,人是不可能不改变的,眼前说出的誓言,也许只要当下是出于真心的,就应该开心地相信与接受,但不必要紧守着不放。如果承诺可以成真,当然很好,但若不,也许只是因为时光的改变,使得某些事情无以为继罢了。
有时候,纾解一个人的方式,不见得是你为他做了什么,而是他知道,你在,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