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部门来了两个刚毕业的年轻人,小A和小B,态度都很认真,学习的时候几乎手不离笔。我有心瞄了几眼俩人的笔记,当时想,两个月内就能分出高下。果不其然,一个半个月后,小A被领导点名调去了要求更高的H中心。
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们先看一下现在的学生是如何记笔记的。虽然今天的孩子只要动动手指就能在各种移动设备上共享资料,但手写笔记依然在速度、便携性上有着某种不可替代的优势。对于学生而言,记笔记几乎没有难度,因为可以提前预习教材,上课又有板书、PPT的辅助,只需保持同步的思路和一定的写字速度。 然而,工作远没有这么简单。内容交叉、琐碎复杂,更没有现成的流程手册,除了向忙得脚不沾地的前辈请教,没有别的选择。而且前辈都是临时遇到什么才教你什么(不要指望他们像老师一样按顺序列好小标题),内容零乱不成体系,简直太常见了。那么如何在这样的节奏下,利用有限的时间,既能明白工作的模块分工又能记住令人目不暇接的操作呢?
这里再次安利一个很多人都知道的5R笔记法——操作简单、效果极佳。而且要再三强调的是,5R笔记的真正要义是鼓励人们养成事后反思、日常总结的习惯。
不要忘了记笔记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保留字迹,而是为了消化知识。中学老师都喜欢让学生们设置错题本,还要定期收上去检查。但大多数人不过是应付差事,事后回顾总结的寥寥无几。这也是使小A和小B形成差距的重要原因。 和大多数人一样,小B只是零散的记录操作步骤,缺乏完整的逻辑体系,学得快,忘得也快,我有时挑出某个事项问他之后该干什么,他还要对着笔记琢磨半天。而小A的区别在于每隔几页她就会画上一张详实清楚的流程图,每个节点后面都条分缕析地跟着红色的标释。遇到问题,她总能很快地定位到笔记上相应的位置,思路清晰,看得出背后花了不少功夫。
小A和小B分别代表两种人,如果让他们去读同一本书,一个人会选择一鼓作气,2小时看完;而另一个人每看完一章,就梳理总结一章,结果花了6小时。让考官对二人进行考核,不用怀疑,肯定是后者的分数更高。磨刀不误砍柴工,学会梳理总结就是在磨砺学习的刃。
但是这样就够了吗?
你是不是还忘了复习?这里说的不是期末考试时“毕其功于一役”的死记硬背,也不是读书百遍,其义“才”现的极耗时间的重复性劳动,而是带着问题去复习。我个人不提倡书非得读百遍,是因为时间和精力有限,尤其是在目标明确的情况下(比如通过考试),尽可能在三遍以内解决战斗,岂不更好?
关键就在于第一遍的时候就要集中精力,尽可能详实地画出思维导图,同时写下所有的疑问,之后的二三遍就带着问题继续。如果总是不加重点地泛泛浏览,就会陷入一种“好像什么都懂,但其实什么都没懂”的境地;如若每次都带着问题学习,则会事半功倍。例如小A经常会在第二天上班之前,大家比较闲的那段时间,捧着事先标记了各种问题的小本请教他人,最后再若有所悟地回到座位,开始新一天的工作。这就好比女孩子逛街,如果事先不知道自己要买什么,就会看东看西,一圈下来买了个杂七杂八;但是如果你目标明确,只买一件深色毛衣,那么就不会迷失于琳琅满目的货架了。
还差一点点。
就像每个老师都希望基础扎实的学生能再做一些拓展眼界的“拔高”题一样,工作也不例外。如果仅仅满足于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那就只能做一颗随时可被替换的螺丝钉。有时候,要学会“不满足”——走出自己的舒适圈,爬上更高的悬崖,俯瞰原本熟悉的过去,你会发现你以为曾经拥有的全世界不过是现在看到的地图上一个小小的半岛。这也是小A最让我惊讶的一点——除了善于总结,在面对复杂的工作细节时,她并没有过分纠结,而是挤出时间向各中心的同事求教相关的工作模块,从全局的角度把握工作内容及定位。没用多久,她就和上下游交接的同事打成一片,这一点是很多工作一年的人都未必能做到的,更何况一个刚毕业的学生。
于是,在小A调走的前一天,我问她以前是不是在某个行业实习过,她的回答果然印证了我的猜想,不过因为某些原因,她最终选择了退出,但是她很感谢那段经历。听完我只想说,不管有过怎样的经历,总要学会从中汲取能量,然后坚持做你认为对的事,哪怕过程漫长而无光,总有一天,幸运女神会扣响你的门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