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在与朋友交流的时候,聊到一个问题,当我们与别人打交道时,如何才能观照到别人的真心?
当时由于一起交流的朋友较多,来不及细说,只是概略地答复说,其重点在于以观照自己内在的真心而照见别人的真心。
其实,这里面有站在什么样的视角进行观照的问题。
佛陀在悟道时曾说:一切众生悉皆圆满具足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分别执著而不能证得。
这时,在佛陀的眼中,所有的众生,就其生命的“最究竟的真相、真性”而言,皆是如来。众生之所以不能了悟自己的生命真相、真性当下就是如来,是因为陷入了一种非常顽固的错觉之中。导致这种错觉产生的原因是妄想、分别、执著。于是一直在错觉中执幻为实,认假为真,对于真相总是认识不了、无法相信、无法了悟。这就是迷惑,也称为无明。
处在迷惑中的众生,其所有的思想、观念、认知都处在错觉中,既看不到自己生命的真相、真性,也看不到其他生命的真相、真性,其所有的认知皆依赖于对“相”的认知——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乃至无量无边的法相、非法相。
而已经觉醒的佛陀,则不再被幻相欺骗,而是直接认知所有生命的真相、真性——产生这种认知的基点乃是佛陀对于自己生命真相、真性的透彻无疑的了悟。当佛陀彻底了悟了自己生命的真相、真性,也就同时了悟了所有一切生命的真相、真性——这何以可能呢?因为佛陀在了悟自己生命的真相、真性之后,就不再把假象当真,目光始终都是清醒地观照着真相、真性。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如果继续以假象和幻相所见去认知世界,就失去了觉醒的意义。觉醒,意味着始终观照真相、真性,以真相、真性为基础来观照世界。即使为了便于引导仍在迷惑中的众生理解世界和生命的真相、真性而不得不采用一些比喻和类比,但并不会因此改变自己对真相、真性的认知和观照——醒来的人就不会再把梦中的一切当真。
不过此时有一个视角的问题,即对于众生“心之真相”“生命之真相”的阐述角度,角度不同,阐述即不同。
比如:
1、第一种视角:以最究竟的真相、真性来观照众生“心之真相”“生命之真相”,则一切众生最究竟的真相、真性,皆是圆满无缺的“空性”、“如来”,本自涅槃、本自解脱、本自自在、本自自由、本自圆满。一如六祖彻悟自性时所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2、第二种视角:若以第一种视角为立足点,则所有其他与之不同的观点,都是“错觉”。比如,既然一切生命的真相、真性,皆是如来,而且这一真相、真性从来就没有改变过,那么哪里存在真实的众生、出生、死亡、轮回呢?众生所有一切想法、观念,除非与第一种视角完全相同,否则必定是错觉无疑。既然是错觉,总是纠结在错觉之中,在妄念中纠结妄念,又有什么真正的意义呢?
3、第三种视角:但从迷到觉的过程,的确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总要允许众生一步步地清除迷惑,慢慢地恢复到正确的认识中来,直到实现完全的觉醒、稳定的觉醒、坚固的觉醒、圆满的觉醒。就这样的角度而言,可以将圆满的觉醒看作“如来”,即圆满的如来智慧境界,也称为“佛境界”,简称“佛”。这时,处在“迷惑”状态的生命,就被称为“众生”。“众生”有所觉醒,但觉醒的深度、定力和智慧还不够圆满,这时就暂时称为“觉悟的有情”,也称“菩萨”。
4、第四种视角:所以,众生、菩萨、佛,其实是从其智慧境界的角度来称呼的。众生虽然其生命的真相和真性的确与佛无别,皆是空性,皆是如来,但因为还不认识这种真相,也缺乏认识这种真相的智慧,更缺乏以如来智慧去应对一切情境的技能,因此暂时称为众生。
5、第五种视角:众生——特别是对生命觉醒这件事不了解、了解很少或了解得模模糊糊的众生,其思想、观念,仍处在深重而顽固的妄想、分别、执著中,因此为了引导他们走上生命觉醒的道路,就不得不根据其实际情况而创设一些临时性的方法和说法,以引导其慢慢地走向生命觉醒之路。比如六道轮回说,比如生命八苦说,比如十二因缘说,比如佛国净土说等等。
6、第六种视角:这些临时性的方法和说法,并不是随意假设的,而有着与众生生命和众生生活的密切相关性。比如六道轮回。虽然以第一种视角和第二种视角来看,轮回的确只是一个错觉、幻相,但这是对已经如实证得如来智慧境界的人才是如此。对于尚处在迷惑之中的众生而言,自己生活的世界是非常真实的。而不同的众生因为不同的生命习气而生活在不同的世界当中,其生命体验都是同样的真实,而且如果不能从迷惑中醒来,生命也的确会在这些不同的生命世界中流转,因此从这样的角度来说,六道轮回也的确并不是完全幻想出来的东西,而有着其相对的真实性。就像有的人煎鱼的时候,如果在煎鱼时,鱼还没有完全死,从鱼的角度而言,不正是处在油锅地狱之中吗。所有的动物屠宰场,对于动物而言,不正是异常恐怖的地狱吗。
7、第七种视角:以普通大众的视角而言,每一天的生活都是很真实的,快乐、痛苦、金钱、地位、荣誉、疾病、生死,都是非常真实的。因此人们之间的沟通大多都以此视角为主。即使一个修行者常常以第一视角去观照一切,但仍然也要随顺大众,不能用自己的视角所见去否定大众的视角。对于想要了解生命觉醒智慧的人,则可以慢慢地引导去阅读儒释道文化经典,并根据其实际情况而给予适合的指导。
8、第八种视角:以视角学的视角来观照的话,所有的视角一律平等,但平等并不意味着等效。不同的视角对应着不同的视界,有什么样的视角,就会看见什么样的视界。而世界,是视界的具象化,也可以说是视角的投影。而且以视角学的视角来看的话,一切皆是视角,心也是视角。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视角所呈现的世界里。佛眼观世界,所有的生命都是如来,菩萨观世界,所有的生命都是菩萨,众生观世界,所有的生命都是众生。所以,各随其缘就好。
9、第N种视角:视角是无限的,世界也是无限的,不同的视角看到不同的世界。所以,对于“心之真相”“生命之真相”,随视角的不同而不同,没有绝对的谁对谁错。重点在于您相信什么,您自己的视角是什么,因为对于您而言,一切皆取决于您自己的视角,与别人无关。
当有人说“你本是如来”,或者“于众生中见如来”时,其使用的视角即是第一种视角和第二种视角,并且平时总是时时刻刻地训练自己安住在这样的视角中,以这样的视角去观照一切。当然,在与人交流时,则会因交流的对象不同而灵活采取与之相适应的视角。比如对于向来斥责所谓宗教就是精神鸦片的人来说,本篇所说即纯属胡说八道。那么他说的有道理吗?站在他的视角而言,不仅有道理,而且完全正确呢。
但即使是这样的人,他说这些话的当下,其生命的真相、真性,以第一种视角和第二种视角来观照的话,不同样也是空性、如来吗?只是其自己不能认知而已。
对于修行者而言,对方说什么其实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你的视角是怎样的,如果你正在训练自己使用第一种视角和第二种视角的话,那么有没有因为对方所说的话就把你带入到他所在的视角或与其同等维度的视角中去了呢?如果是这样的说,就说明还需要不断地加强定力和观照力的训练,直到不管对方说什么,不管对方如何表现,你都能清楚地觉照到自己当下的心、对方当下的心、自己当下的生命、对方当下的生命,其真相、真性,始终都是从来就没有改变过的圆满的空性、圆满的真心、圆满的如来性,那么,在这种训练的过程中,觉的智慧、定的智慧、观照的智慧、视角的智慧就会不断增长,逐渐达到真正的事上智慧境界的圆满,而这,不正是修行者想要实现的吗?
与众生中见如来——这既是真相,也是方法,也是道路,也是境界,也是视角。您还有什么疑惑呢?
与致力于实践训练的朋友一起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