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灵感觉得都枯竭了,所以暂时只能做一做摘抄充数了。
成功是为了学习与进步,还是为了证明你聪明?
《拖延心理学》的一句话,看到这句话的时候,觉得好像在迷宫里走了很久的路,突然见到了出口。
没有错,在阅读拖延心理学这本书的时候,作者提到的很多观点都深有感触。
为什么会拖延呢,就我自己来说,完完全全是害怕失败。如果失败了,那么我就什么都不是。
我必须做到完美。
我做每件事都应该轻而易举,不费力气。
什么也不做,要比冒失败的风险更为安全。
没有什么是我无法做到的。
如果不能够把事情做好,那么它根本不值得去做。我必须避开挑战。
如果我成功有人会收到伤害。
如果这一次我做得很好,那么我每一次都应该做得很好。
按照别人的规定做事,意味着屈服和失去掌控。
我不能承受失去任何人或任何事物。
如果我展现真实的自我,人们不会喜欢我的。
总有一个正确的答案,我将一直等待直到发现
我做的事情直接反应了我的能力。
我的能力水平决定了我作为一个人所具有的价值—也就是说,我的能力越强,我的自我价值感越高。
我做的事情反应了我的个人价值。
自我价值感=能力=表现。
拖延:能力>表现。
平庸导致轻蔑。
优秀不用努力。
一切都自己来。
总有一个正确的解决办法。
我无法忍受失去。
要么全部要么没有。
这些都是书中提及到的拖延症患者的症状,我仔细对比了一下,发现自己完完全全与其中的多条甚至几乎全部的症状相对应,细思恐极。
而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 ·德威克在研究人们如何面对失败的时候,提出了两种心态,一种是固定心态(fixed mindset),一种是成长心态 (growth mindset)。
固定心态认为智力和才能是与生俱来的,是固定不变的,也就是拖延者心态。
成功不过就是要证明你的能力,证明你是聪明的、有才干的。并且,在生活中面对每一个挑战的时候,你必须一再地证实这一点。如果你具有固定心态,就容不得任何情况的任何错误,因为错误是失败的证据,错误说明了你其实根本不聪明,也没有才干。假如你聪明又有才干,不管什么事情,你就没有必要为此而努力;需要努力是不够聪明和没有才干的证据。同时,每一次表现都被看成是对你能力的一次定论性衡量,失败令你感到危险;失败永远地决定了你这个人。
综上所述,你可以看到失败的恐惧是如何从固定心态衍生出来的,它又是如何导致拖延的。当事情变得艰难,有着固定心态的人开始退缩并丧失兴趣。他们不想做任何可能会证明自己不能胜任,或者证明自己毫无价值的事情。
拖延将人们从可能发生的失败中保护起来,而这样的失败在一个有固定心态的人看来,就是证明他毫无价值的一场判决。
而成长心态,更多关心的是能力是可以发展的。
通过努力工作,你可以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得更聪明、更优秀。在成长心态看来,努力可以让你更聪明或者更擅长于某件事情;努力可以激发你的能力并成就自己。
在这样的心态看来,你没有必要立刻擅长某件事情。事实上,做一些你不擅长的事情反而更为有趣,因为通过做这样的事情,你可以拓展你自己,并从中学习。有成长心态的人不仅追求挑战,他们还以此充实和提升自己。失败可能会让你伤心和失望,但是成败并不决定一个人本身的好坏。实际上,失败是一个让你加倍努力的理由,而不是一个让你退缩、放弃和拖延的理由。
站在成长心态上看问题,是拆解自我价值感等式的一种方法。表现不仅不能反映你的个人价值,而且它也不再是你关心的重点!重要的是你学到了什么,你对什么感到兴奋,你提升了什么,而结果只是一个背景而已。能力不再是一个固定的东西,它是可以变化和发展的,没有什么需要证明。正像德威克所提出的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那样:“成功是为了学习和进步,还是为了证明你聪明?”
作家梅·撒尔顿曾经用以下优美的文字来描写了成长的心态:“午夜时分,往事历历,纷至沓来。其中不尽是美事:痛苦、错误、未尽之事,以及令人羞愧和悲伤的种种往事一齐涌上心头。但是一切,无论好与坏,痛苦与欢乐,都描绘进了丰富的人生画卷中,都成了我思想的粮食和进步的动力。”
因此,在之后的路上,每当面临对失败的恐惧之时,我都要问问自己:
成功是为了学习和进步,还是为了证明你聪明?
我承认我并不聪明,也曾畏惧一事无成,但我愿意去学习,去进步。
哪怕最后明知道不会赢,也要去拼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