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昨天朋友圈的要闻回顾:小李子、小李子、小李子、小李子、小李子、小李子、老李和奥斯卡。
本配图请减少想象力
前菜结束,进入正餐。本文将从互联网产品属性上分析本届奥斯卡的一些的有意思的细节。
1.价值观
从任何互联网产品的角度来找切入点,价值观毫无疑问将是以首要因素存在的。对出色产品的存在及其价值观的传递决定着一个产品的调性及用户群体的大体组成。用“滴滴”和“Uber”来做对比的话,同样是出行类APP,在深度从各个级别的用车情况和司乘交流中总结出一个倾向,“Uber”在定义“白领”用户群有更高的口碑及赞誉度。
回到“奥斯卡”,我们先看看“奥斯卡”历届最佳影片的名单:
2016年(第88届)
最佳影片:《聚焦》Spotlight
2015年(87届)
最佳影片:《鸟人》Birdman
2014年(86届)
最佳影片:《为奴十二年》12 Years a Slave
2013年(85届)
最佳影片:《逃离德黑兰》Argo
2012年(84届)
最佳影片:《艺术家》The Artist
2011年(83届)
最佳影片:《国王的演讲》The King's Speech
2010年(82届)
最佳影片:《拆弹部队》The Hurt Locker
2009年(81届)
最佳影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
2008年(80届)
最佳影片:《老无所依》 (No Country for Old Men)
2007年(79届)
最佳影片:《无间道风云》(The Departed)
如果稍微关注下电影的朋友们,多数应该都看过,从这份名单中其实不难看出历年奥斯卡最佳影片获奖的一个旋律基准和平等基准。强调美国主张主流精神、非争议的倾向居多,符合影片当前社会环境和时代精神,其次才是电影艺术本身的元素:表现力、特效、演员、剪辑、配音等。不太夸张的说“政治价值观”占据了较多比重。那么有朋友要问《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似乎有些不一样,其实仔细想想整个故事的剧情,《贫》属于一个超越了印度地域之上流传的“宿命论”,实则属于一个典型的主旋律“美国梦”。而今年的第88届奥斯卡产生的最佳影片《聚焦》则是正统回归的标准美国主旋律电影,并且还稍微挑战了一下梵蒂冈的教派权威。同样,2016年是美国大选年,副总统Joe Biden出来刷脸真不是仅仅一个嘉宾行为,还记得他的好友Lady GaGa唱的歌曲主题吗?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2.需求
在拥有了符合规则价值观之后,产品最根本要是解决用户需求的。否则高高在上的看似华丽的理念与用户的距离如此遥远也是没办法去实现和普及的。
“奥斯卡”对于电影制作团队及公司来说,树立了一个可以看到的目标,并且成了一种良好“背书”,获得过“奥斯卡”认可的团队当然是可以得到更好的资本青睐;同理针对演员艺人,都定义为事业的终极目标,同等身价也是会有一个质的变化;对于普世大众来说,“奥斯卡”则间接成为了一种选择题下的衡量标准,一个选择性的强大标签。我们拿2008年最佳影片《老无所依》来说,在这个“奥斯卡最佳影片”背后则是如下一系列的标签堆砌:金球奖最佳影片、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最佳影片、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等等。当然,带给大众的还有每年一度如此奢华和精彩的颁奖典礼盛宴。
《老无所依》
3.超出预期
对于好的产品很多时候“好用”是最基本的要求,更多时候有切到好处的“超出预期”则是提升产品亮点的最佳表现力。无论从“网易云音乐”的每日推荐中得到的惊喜还是某便签APP的易用细节得到的便利,这种情况都属于“超出预期”的范畴。“奥斯卡”每年带来的惊喜则是在没有大量关注度的情况下,出现了那么一部或者多部带着“奥斯卡”标签的闻所未闻的影片,一定能给观众带来惊喜。对于整个电影行业来说,每年总有一些存在很久的手法能以新的角度给整个行业带来不一样的光芒。举例2013年的最佳影片《逃离德黑兰》,用了这一个纪实加叙事的方式让“电影”这样一个元素成为了美国独立英雄主义的光芒,无形中大幅度升华了“电影”在历史中的位置,向众人诉说:看,电影也是一种超出意料的存在,而不仅仅是一种娱乐。
《逃离德黑兰》
4.情感共鸣
人类是一种奇怪的生物,从无神论者到信仰教徒,情感是一直超越任何理性影响的存在,所以在互联网产品中很多时候活动运营往往会引起共鸣。比如“Uber”的圣诞节车辆logo更换,过年期间的“一键呼叫舞狮队”都是在产品上的情感共鸣。“奥斯卡”的历史存在中,这样一点是同样长足存在的。我们就拿昨天的朋友圈要闻提要来说,万众期待小李子捧走小金人,最终众望所归。无数观众和粉丝喜大普奔,在电视/电脑/手机前流下了幸福的/感动的/激动的泪水。这就是一种情感共鸣。当然如果说小李子这次依然陪跑,那么我们不是还有那么多动图梗可以继续使用吗?所以,情感共鸣也具备这种要素,并且牵动的范围还不是一点点,包括对业界的影响。
5.让用户的生活变得更好
“改变、颠覆、刷新”这样的字眼一直在互联网产品行业屡见不鲜,其实真正能够说贴合产品的那我们得“呵呵”一下。但是在“奥斯卡”,这点绝不虚言。请记得那些科幻电影中的物品,很多都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慢慢出现了;请记得那些历史电影,很多我们只能用空洞的大脑去幻想的画面电影给我们真实呈现了;请记得那些纪录电影,很多用生命去换来的真相来警示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同样,“奥斯卡”的存在,让无数的团队为了更好的特性、音效和视觉效果,不断的改进设备和方式,其实这点本身就是在推动科技进步的最大原力。
本文部分观点来自LinkedIn CEO Jeff Wei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