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章中斜体代表引用(搜来的文字、别人的文字或自己之前的文字)
中秋假期第2天(9月9日,别人的第1天,我的第2天),早上起来外面就下着小雨,天气预报说连着两天都有雨,我站在窗前看着外面的雨,盘算着是冒雨出去耍还是在家宅着打扫卫生,看了一会儿我得出了自己的判断——雨短时间应该不会下太大,真正下大应该会是在第二天,于是我麻利儿出门了。近期确实“重燃”对郊野公园儿的兴趣,已经接连去了好几个,估计这个热度会持续一阵子的。其实郊野公园儿真的挺好,人少植被多,可以漫无目的放空的一直走。
出门直接开车去的黄草湾郊野公园儿,导航设定的南门儿,路边停车就行,不收费。名字里就有“郊野”俩字儿的一般都是比较早期的郊野公园儿,基本再2010年前就有了,这个公园儿还与各挺“神奇”的地方——东西两边儿基本被高尔夫球场包围了。
公园儿南门儿,小房子左边是入口,右边是原来的停车场,现在“路障”直接就设在北小河的桥上了,汽车过不来这边。这个公园儿门口没保安,也是挺神奇的,所以共享单车、电动车都能骑进来……
一进门就有这样石刻的导览图,虽然看着有点儿费劲,但是好就好就好在园区里基本上每个景点都有这样的导览图大石头,随时可以确认自己走到哪儿了。
进门之后我选择了沿最东侧的路向北走,然后就看见路边有趣的花花。
一树红红的还挺好看,
这花的名字很特别,叫海州常山。
中秋节的时候北京台《档案》节目刚好播了期关于北京绿化的节目,里面就提到原来的绿化隔离带种植了大量的杨树,因为经济好活。
这块儿是“
老年广场
”,也没看出啥跟老年有关的啊。
公园儿里有很大一部分是这种“无序”的林子状态,应该就是依然保留着以前绿化隔离带的样子。
中心湖区,据说一开始是有一片大约500来平方米的水面,但是慢慢干涸,如今也就是个水塘了,周围长着很多芦苇,有一小片儿荷花。
导览图和地图上都显示这公园儿里有个“太清观”,看样子维护的还挺好的,但是进不去,门额上刻着“
敕赐太清观
”,看别人说这里面供奉的是太上老君。
观外空地上这些桌子感觉是有老大爷们在这儿打牌下棋之类的,墙上挂着钟,还有个河马玩偶。
公园儿里还有这样一块碑,1991年5月10日立的。不知道是个什么意思,这地儿原来有个叫“黄草湾”的村儿?
蔷薇结的小红果果,我还是第一次见着蔷薇结这么多果子。
公园儿不大,绕了一圈儿就走了走中间的小路,准备出去啦。
在黄草湾公园儿里溜达的时候基本可以算是没下雨,出来回到车上的时候觉得时间尚早,于是就打算再去个啥地儿,搜了一圈儿挑了勇士营郊野公园儿,因为这个公园儿也不大,太大的话我觉得会走不动。
这个公园儿入口所在的路侧不能停车(看网上说原本有,被地铁17号线施工占用了),只能停到马路对面,然后再走过来,因为要绕过地铁17号线的工地,所以还走挺远的。停好车的时候雨已经下的略微有点儿大了,但是我懒,又想着没准儿下会儿就停了,所以就只拿了把小伞,其实应该拿车里更大的拿把才对,因为后来雨不但没停还又大了一些。不过到也不耽误溜达。入口的地方有保安,看见我下雨还往里走多看了我好几眼。
廉政文化园的大石头后面原本有个儿童玩儿的地方,但是没打开,不知道是疫情原因还是别的什么。
传过去是来广营文化广场,其实在公园儿里溜达的时候我并没走到这儿,这张是后来出去了在马路边儿搁着栅栏拍的。
这到底是几棵树真有点儿分不清楚,意境倒是挺好的,要是树下椅子的安排更好一点儿就好了。进公园儿就找卫生间来着,跟着路标走竟然没找到,等我找到的时候才发现路标是错的……
公园儿里有处房子,本来还想走近点儿看看,但是房主养的狗狗是真尽职,老远看到我就开始不停的叫,我赶紧匆匆拍了张照片就走开了。
应该是“勇士营村”的牌子,勇士营属来广营,来广营这一带很多带“营”的地名儿。
来广营乡在清朝是正蓝旗的兵营所在地,俗称“蓝营”,后来成为村后取谐音叫“来营”。1908年,才最早使用“来广营”一名。
明、清至民国时期,来广营都是各朝政府的屯兵重地,还有一些旧营房遗址。来广营乡原有32个自然村,从一些村的名字上可看出当年的地域特点,比如来广营乡带"营"字的村名非常多,有来广营、勇士营、清河营、黄军营,都与明初驻军屯垦和清代驻扎八旗拱卫京师有关。
这个公园儿里不光有处住着人的房子,我还在杨树林底下看到了坟头儿,还一下俩,真的是有点儿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