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也强调了“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钥匙以及重要意义,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向“新”而行,新动能方能蓬勃发展。
传统的生产力主要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要素构成,三要素相互交融、共同革新推动社会进步,促进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进进而催生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以高新科技创新驱动内涵式发展的社会生产力新形态,具有劳动者高新科技化、劳动对象高新科技化和劳动资料高新科技化的特点,以高效能、高质量为基本要求,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基本特征,所涉及的领域新、技术含量高,创新是驱动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核心是创新。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是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我国地大物博、各地资源、产业条件和发展水平均有差异,因此,地方发展要依据实际选择“有所为”或“有所不为”。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一书中的文章《要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中写到:“站在战略的高度,善于从政治上认识和判断形势,观察和处理问题,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始终把全局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全局利益为最高价值追求。”要依据“时”与“势”定“有所为”或“有所不为”。
当“时”与“势”都恰到好处时,就应当“有所为”而且要“快为”、“敢为”和“善为”。当“时”与“势”非恰到好处时,就应当要“慎为”甚至“有所不为”,而非一味追求要“有所为”,我国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发展程度、社会文化背景等各个方面千姿百态,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多次叮嘱要“有所不为”。对于不适合本地发展的事物、项目匆忙“上马”,不仅增加了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风险,甚至还会起反作用。
想要紧紧握住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钥匙”,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真正理清“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辩证关系,才好培育新质生产力,释放高质量发展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