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为一个吃货,对于美食书总忍不住多看两眼。这本《皇上吃什么》是中信出版社刚出的新书。书中用故宫珍藏的第一手资料,还原了鲜活的宫廷饮食,更确切地说是清宫的四季饮食,里面介绍了30道皇家菜谱,可以说是一本“舌尖上的故宫”。
在我们常人想象中宫廷生活富足安逸,应有尽有的。其实,真正皇宫里的生活远比我们想象的无聊。每天吃来吃去都是份例里那些东西,皇帝和娘娘们的日子也不像影视剧里那么多姿多彩。根据宫廷配方做出的食物,更不如我们想象中好吃。
宫里的时间总是特别的慢,有各种各样的规矩,只有在节日的时候,吃东西还稍微有趣一点。一年四季的每一个节气,宫里会有一些特别的食物。比如元旦吃“福肉”,就是在祭祀以后,将献祭的猪肉切开,用清水煮,不加佐料,虽说叫“福肉”,吃起来却难以下咽。到了立春,会用17种动植物原料做成一道“满族合菜”的春饼。谷雨时要吃“榆钱饼”,这是后妃们最喜欢的一道甜食,慰藉了她们独守空房的苦闷。至于其他的节气,就跟普通百姓吃得没有太大差别,元宵,饺子,馄饨,巧果,月饼,粽子,重阳糕,腊八粥。
御膳房是宫里最有烟火气的地方。想要成为御厨,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最早御厨都是满族人,但由于汉人的厨子做的比较好,特别是山东师傅,所以,清朝皇宫做汉菜的主要是这些人。后来由于乾隆皇帝南巡,喜欢上了苏州菜,就特地挑了两名苏州师傅去御膳房。到了慈禧年间,因为她挖空心思寻找制作美食的人,一些市井小贩也有机会进入了御膳房。
但御膳房并不是宫里唯一的厨房,它只负责皇帝和皇后的饮食。一般情况下妃嫔随居住宫殿设立小型膳房。真正宫廷饮食界的大佬是内务府和光禄寺。还有让人吃惊的是,大多数的御厨其实是一道菜走天下。我们印象中的厨神级人物,也许还不如你会得多。许多菜式只是样子好看,做得比平常人家精致一点罢了,要说真正的味道还不如民间。
皇帝最早是吃一日两餐。直到清末宫里通了电,才逐渐改成近代的三餐制。清宫早期的记录里,皇帝一餐有18品,到了乾隆四十年以后才加到40品以上。从某种意义上,我们也看到了历史的发展,早期皇帝的励精图治,到王朝衰落时的骄奢淫逸。
根据内务府留下的皇帝日程表,我们不仅看到了他饮食作息的时间,也看到了做皇帝的不容易。皇帝每天清晨4点起床,晚上9点入寝。每一件事都有严格的时间表,能够享受美食的时间并不是很多。除了繁忙的公务,还要应付众多的其它事物。三宫六院并不是那么容易消受的。
而且皇帝的三餐基本都是荤食,虽然在当时顿顿吃肉是一种贵族身份的象征。但不经常吃素对身体是有害的。从营养和健康的角度上来说,皇宫里的饮食远远不及民间。
当然每个皇帝都有他自己最爱的食物。当时皇上爱吃什么大成就?孝敬什么,民间就流行什么,一个皇帝的时候,常常能够引领时代的潮流。比如道光喜欢吃鸡蛋,据说,一个普通老百姓家,只要三四个铜板的鸡蛋,在宫里需要三十两银子。天价鸡蛋是因为地方官员层层盘剥,而皇帝也经常为了自己每年要吃掉上万两白银的鸡蛋,十分愧疚。
帝王之家无法吃到团圆饭;如果奉旨吃饭,赴宴者需要AA制;在宫廷里搭起蒙古包的野宴……有趣的故事,漂亮的图片,珍贵的史料,不仅让我们了解了紫禁城里帝王的生活,也对清朝皇宫内的饮食制度,时节习俗,皇家食器,以及宫廷菜单做了详细的描绘。既满足了我的好奇心,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非常满足。因为皇帝吃的真没什么令人羡慕,还是自己做的家常菜更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