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养育者的爱与关怀,去滋养自己的心灵,使他感受到平静、祥和以及精神上的富足;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也需要经历在承受范围内的挫折,会使孩子的内心变得更加稳固,能够更多地看到自身的局限性,看到自我,也看到他人的完整性,对于生活中的顺境逆境更好处理更好去承接。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看到养育者给予孩子的爱超出了孩子所需的范围内,是一种不公正的物质感情给予的满足和保护的爱,在本文中,我们暂且称它为“火”;我们也看到一些养育者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冷漠,超出了孩子承受的范围,我们称它为“冰”。
从心理学来讲,一个孩子的发展是被划分为阶段的,比如婴儿期、潜伏期、青春期、成人世界。如果一个孩子所享有的爱是不断被满足的溺爱,那ta心理便会因为这种大量、泛滥的爱而“固着”在某个阶段,比如一个已经到了青春期的孩子由于自小到大养育者的溺爱,这个孩子心智发展水平可能根本没有到一个青春期孩子的发展水平,过早地“固着”在了使ta倍感滋养的阶段,如婴儿期、潜伏期。不会因为成长的变化而发展自己的心智化水平。
我举个例子跟大家说明一下,小A是一名青春期的孩子,但是你在她身上看不到她对于自己存在于世界中的“我”的探索以及为了掩饰自己的焦虑而使自己变得假成熟的青春期孩子的特点,你能看到的是她举手投足仍然像个宝宝一样完全依赖于外在养育者的状态,社会上对于这类孩子有个称呼“小公举”,小公举梦并没有发展出自己解决事情的动力和能力,有的只是对养育者完全庇护自己状态的享受,而做着小公举的美梦。
而一个在生命成长的过程中总是被冷漠、暴力对待的孩子,ta可能因为这样的教养环境而退行到生命的某个阶段,比如这个孩子已经是青春期的孩子,但是ta的心智化仍然停留在青春期之前更早的阶段,比如潜伏期,这类孩子做事情比较幼稚、简单,冷漠、暴力的环境冷却了孩子的心也冰冻住了孩子的心智。
再比如,一个潜伏期的孩子因为一件跟同学打架这样的小事而被养育者残酷地施加暴力的教育,你会观察到这个孩子表现出退行到前一阶段婴儿期的一些特征,比如把手指放进嘴里乳吸,或者一个平时伶牙俐齿的孩子因为受到惊吓而表现出喃喃自语的特征。
而被夹在冰火两重天中的孩子更是会产生一些心理障碍,比如养育者一边给孩子实施冷漠、暴力的教养环境、教育方式一边又会因自己内心的愧疚对孩子表现出溺爱,那么孩子便被夹在了这种状态下苦苦挣扎。
比如一个醉酒的家长经常因为自己喝醉酒后因为一些小事而殴打自己孩子,等自己酒醒后又会因为愧疚给孩子各种补偿,比如会在孩子面前表现出痛哭流涕、痛改前非的愧疚,会更孩子买各种东西进行某种意义上的补偿,会带孩子去外面玩等等。但是在下一次的醉酒后又会发生殴打孩子的事情,而生长在这种环境下的孩子会无法面对这种冰与火两重天的煎熬,而对人格造成影响。
冰的冷漠,火的灼热,冰火两重天的煎熬是需要我们养育者不断提升自己在潜意识和意识中涵容的能力,需要我们养育者对孩子感觉有所节制和认识的能力,以及依照个别孩子的生命脉络来与ta建立关系的能力。
养育者若能维持代与代的界限,并且可以涵容孩子对自己的依赖与需求,以帮助孩子发展出同样的力量,而通过内化这种成人父母的功能,孩子们也能够找到“成为自己的”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