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说,儿子12岁了,早晨晚上对她的态度截然不同,冰火两重天。
早晨就根本不愿意见她,叫他起床是各种烦,说话也没有个好腔调,切、走开、你烦不烦啊!
晚上放学回家却又像个小孩似的粘着她,妈妈、妈妈、妈妈的叫个不停。
妈妈觉得这种状态不大对,却又不知道哪里不对。
确实不大对,因为孩子的行为和年龄不相符,而且是双重的不相符。
先说早晨。孩子烦的不是妈妈,而是妈妈扮演的角色,早晨的妈妈是个监工。
但问题在于,一个12岁的孩子,知不知道和妈妈说话要有基本的礼貌呢?或者说,一个12岁的孩子,和妈妈说话必须在基本的礼貌底线之上,是不是一个基本的素质呢?我认为是。这个孩子做不到,就是个问题。
还有,正常情况下,一个12岁的孩子,无论喜不喜欢学习,都会明确的知道自己是应该去学校的——你看那些成绩倒数的孩子,他们上学还挺高兴呢。既然应该,大部分孩子是不会在起床问题上出现问题的。这个孩子每天早晨因为起床问题出各种“熊样”,就是个问题。
再说晚上,孩子亲的就是妈妈这个人了,这时候的妈妈才是那个一直疼他、亲他、无比呵护他的妈妈。
但问题在于,一个12岁的男孩子,和妈妈还如此的亲近,或者说还是用小孩子的方式——比如嗲声嗲气的叫妈妈——和妈妈亲近,也和年龄不相符了。
主流(大部分人)社会的一个基本规律是,一个人什么年龄做什么事。大家对任何一个年龄应做的行为都是有一个基本预期的。一个两岁的孩子可以天天黏在妈妈的怀里,一个12岁的孩子如果还这样,那大部分人都会感觉很别扭,都会说这个孩子还很幼稚,甚至是有点“傻”。
但当今社会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宽容,尤其是在大中型城市,各种的生活方式基本上都会得到保护。就是说,有相当一部分孩子是有条件当一辈子孩子的。
我们国家城市的人均寿命已经过了80岁,一个孩子完全可以被父母照顾到年过半百。很多家庭的经济条件,养活孩子一辈子甚至更多辈子也是一点问题没有。再加上越来越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个孩子当一辈子孩子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所以,文章开头的那个结论,只能是主流社会的一个结论,不一定正确,也不适合所有人群。果,你是上面提到的“非主流”,那孩子就不存在任何问题,父母的养育方式也不需要做任何的调整。
如果,你是上面提到的“主流”,想着让孩子的行为和年龄想匹配,那我就出点主意。
上面说了,孩子的行为无论早晨还是晚上,都是没长大的一种表现,那我们现在就要想办法让他长大。
父母尤其是妈妈,在认知上首先要做调整。要认识到孩子没长大,实际上是父母不想让孩子长大的结果。比如,妈妈每天早晨叫孩子起床虽说“很辛苦”,可这种辛苦背后是能体验到价值感的——这孩子,让我操了多少心啊!每天晚上听着孩子不停的叫妈妈,那感觉就更是美妙了,价值感的体验就更是直接了——儿子都长这么大了,还这么亲我,真好!
在行为上,父母尤其是妈妈首先要把母子之间的边界清晰的表达出来。比如,当孩子再嗲声嗲气的叫妈妈的时候、黏妈妈的时候,妈妈要明确的告诉孩子:你已经是大孩子了,要有个大孩子的样子了。当孩子再用一些略显幼稚的方式要求妈妈做这做那满足他要求的时候,妈妈要及时的停下来,耐心的告诉孩子:你是大孩子了,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了。
至于早晨的起床问题,妈妈要先和孩子聊一聊,让孩子明确的知道这个年龄应该自己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了。在具体执行层面,可以给孩子买个闹钟,或者是和孩子约定妈妈早晨只负责叫醒一次。
无论哪种改变,开始的时候都会挺别扭的,父母会感觉别扭,孩子更是会感到不适应。父母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要有长期“抗战”的心理准备,万不可因为孩子暂时的痛苦就心软。
有什么疑惑尽管问
我们是陪伴孩子成长的同路人
关注同名(蓬勃育儿社)微信公众号收听音频内容,有不一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