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作家毕飞宇在南京大学,为大学生们设立的一个系列课堂。整体语言偏口语化,风趣幽默,有很明晰的思考路径。
书里有八章是解析作品的,每章一部作品。其实这些都是讲演稿,所以文字都非常口语化,易于理解。每篇文章都有他自己独到的理解,当然很私人化,但是能够自圆其说。
整体语言幽默。比如:“这篇伟大的小说只有1700个字,用我们现在通行的小说标准,《促织》都算不上一个短篇,微型小说而已。孩子们也许会说:“伟大个头啊,你妹呀,太短了好吗?8条微博的体量好吗。”
有人说这些文章有点过分口语化,没有逻辑。也不怪啊,这本来就是教年轻人的课,当然要贴近日常用语、网络用语。毕竟受教的对象固定。
还有一些他对写作的理解:“你不用心,不用功,不思考,不感受,不训练,那你哪怕是莫言,最终也只能是闭嘴。”
讲到他自己的《玉秀》时,先后两次重写。四个月的煎熬,终于完稿。对完美作品的追求,也是他的执念。
读完以后,就在想,我们跟这样的大家差的是什么?
文笔吗?阅读量吗?
这些都有,更重要的是“深度和广度”,小说家可以找到一个切入点带我们重新解读一部作品。这个过程,我们可以发现新鲜的“事物”。他也强调要先学会阅读,懂阅读的人,才会懂得写作。
“什么叫学习写作,说到底,就是学习阅读。你读明白了,你自然就写出来了。阅读能力越强,写作的能力就越强。所以说,阅读是需要才华的,阅读的才华就是写作的才华。”
或许当一本小说或者一个故事能够与读者产生共鸣时,我们哪是在读文字,我们是在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