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评价体系几乎都是智力评价为主,就像袁枚《病梅馆记》里的盆栽,无论植物长什么样,园丁都可以把它们剪的一模一样。而传统学校一样,学业成绩几乎是衡量一个孩子成功的唯一标准,学校要培养的,几乎约等于一个有研究潜力的未来大学教授。而学校和家长可以通过智力测验,来评价孩子学习和成功的可能性。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体系挑战了整个教育评价标准:每个孩子都可能成功,因为除了这个世界上有八种不同的智力——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自我认知智能、人际关系智能、空间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每个孩子都可以在不同的领域获得成功,而不仅仅是学业。
01 孩子不应该只在学业上获得成功
当你面对孩子的时候,你就开始有了别的思路。读书不如人?别的孩子一听完立马就能举一反三,作业高效完成?为啥我家孩子说十遍都不懂?正准备拿拖鞋要揍他的时候,加德纳多元理论说服了我,也许孩子在语言智能或者逻辑智能分数本来就不高?也许他是个画画的料?
老师说你家娃有多动症,总是坐不住,建议你带孩子去看看医生?也许多元智能的测评生活说明他是个高运动会智能的孩子,就适合在肢体运动的状态下学习?
同一道题“5+2=7”,逻辑智能的孩子掰掰手指头就把答案告诉你了,而人际关系智能高分的孩子可能喜欢看你脸色来猜测答案。
02 父母开始锻炼自己的发掘天赋的眼睛
而学习过多元智能的父母,更有可能从某一件原本让你抓狂的事情上发现孩子的天赋。正如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中的爸爸在两个女儿跟男孩子打架的事件中发现了孩子运动的天赋,并最终克服世俗眼光把她们都培养成为世界冠军。这个爸爸懂什么是运动天赋,因为他就是运动员,他能在孩子身上观察并最终挖掘出来。
可是如果父母没有这样的经历,也不懂多元智能,更没有发掘的眼光和智慧,那么那个原本可以长成参天大树的苗子将会早早停止生长。
03 为孩子天赋的发展提供相应的资源
成长和潜能的开发是需要资源、导师和适宜的环境的。著名天赋开发畅销书的《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的少年,不愿意按照家庭的安排做牧师,而希望游历世界。他的爸爸先是试图说服,但因为在年轻时候有过同一个梦想但却没有去实现,爸爸同意并给了孩子一笔钱为他买了五十只羊,少年才得以通过做牧羊人来游历远方。这样他才有机会找到并最终实现自己的天命。如果他的爸爸不给他这个机会,那大概率少年会变成一个平庸的人。
04 帮助00后完成自我实现的需求
大多数人一辈子从来没有试过找到自己天赋的感觉,因此认为人生就应该如此,平平淡淡甚至平庸地渡过。这也许跟所对应的时代有一定的关系。六零年代的人衣食住行都成问题,满足自己基本物质的追求也许就成为他们一辈子的追求。七零年代的人解决了温饱问题后,开始考虑安全感的问题,于是他们成为喜欢买房子的一代。八零后开始追求情感和归属,而九零后则对尊重特别有需求。我们的孩子是零零后,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他们估计更多需要追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了。那我们作为他们的父母,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不是我们的天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