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课程内容:
0024.《八佾篇》大哉问:礼的根本,是一颗柔软的心
0025.《八佾篇》其争也君子:遇到有风度的对手,真幸运
今日朗读语句:
3.4: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3.5:子曰:“夷(yi二声)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wu二声)也。”
3.6: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ru三声)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ceng二声)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3.7: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yi一声)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原 句 译 文
3.4 林放问礼的本质。孔子说:“这个问题意义十分重大,问的真好!礼仪,与其隆重奢侈,不如节俭;丧事,与其形式上十全十美,不如人们真心悲戚。”
3.5 孔子说:“偏远的外邦小国即使有君主,也比不上中原各国没有君主。”
3.6 季氏准备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不能阻止吗?”冉有说:“不能。”孔子说:“天啊!难道泰山会接受他们的无礼朝拜吗?他们还不如林放懂礼啊!”
3.7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事。要争的话,那就像射箭比赛一样:赛前互相行礼,赛后互相举杯饮酒致敬。这样的竞争,真有君子风度!”
精 华 解 读
林放问礼之本:礼的根本,是一颗柔软的心
有人认为“礼”就是浪费资源来“走个形式”,那么林放的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孔子认为,礼不是铺张浪费,外在形式上反而应当节俭。真正重要的是我们内心的感觉。在欢庆时,我们的内心是否真的喜悦,对世间满怀感激?在参加葬礼时,我们的内心是否真的有悲伤,有对逝者的追思?能做到内心柔软,有所感触,这才是“仪式感”存在的意义。
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孔子对文化传承的自信
这句话的争议特别大,有人批评孔子“贵华夏,轻夷狄”,不懂得尊重外邦文明。如果这句话真的是孔子所说,那也存在着历史局限性。孔子并非完人,况且从版图来看,当年很多所谓的“夷狄”也早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了。对于这句话,我们只要理解成这是孔子对于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自信即可。推荐你读《中国文化课》
其争也君子:做个有风度的竞争者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竞争对手,这也是人生不断进取的过程。那怎么争呢?如果是背后使绊子、互相泼脏水,这是小人之争,即使得到了某个位子或者某种利益,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如果你能做到公平公开,努力把事情做好,赢得他人的支持,甚至还能从竞争对手身上学到长处,那这种君子之争,才是让你的人生不断进步的法宝。推荐你读《第三选择》
今日感悟
3.4礼最根本的是人本心的世界,反应人内在情感、美德的,这是它的本意,不是做给别人看的。生活需要仪式感,通过仪式感体会本心。
3.5解释一,偏远的外邦小国即使有君主,也比不上中原各国没有君主。解释二,连夷狄都有君主,咱们却没有。笔者倾向于解释一,反映孔子对礼乐的自信,认为礼乐作用大于君主的作用。
3.6祭祀泰山,相信泰山有神,神能通过烧香能讨好吗?孔子认为这个是不对的。祭拜祖先是怀念,拜祭佛陀是感激。
3.7争和进取是有区别的,争是争名夺利,进取是创造新的价值。实质,我认为就是君子取之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