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夜注定无眠!
外面锣鼓喧天,唱响不断,红白喜事,结婚的要喜庆,下葬的要悲伤,故用此种喧闹来烘托,不是说逝者安息吗?又是为了什么喧闹?
本以为此风俗只在农村盛行,不曾想在市区也能见到,看来愚昧和落后,不在于金钱和发达程度,而在于人的思想,根深蒂固的愚孝。
家乡现在不只唱响戏,还兴起了放烟花,夜晚的天空,烟花一声响,炸裂开来,肆意的绽放,不知道故去了的人,在天上能否看到?看到他死后,这片徇烂的天空为他而绽放。
唱响戏这风俗,并非一日两日而就,而是经年累月的传下来的,小时候既有之,我们那里还有一种叫法,叫吹shu(也就是吹唢呐,俗语的叫法)。
或许老一茬有什么说法,未可知。
只是以前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不高,娱乐项目也了了,逢着谁家办丧事唱响戏,附近几个村的都来看,年龄大的搬个凳子,早早的在戏台下占了位,年轻的姑娘、小伙子那里是正经看戏的,不过是看个热闹,借着看戏约个会,约不来的来戏场寻个小姑娘,打两个响亮的口哨。
小姑娘羞羞答答,捂着耳朵,偷瞄两眼那个帅小伙,就这样男男女女在喧嚣的氛围里,大声的喊上两句话,亦或是咬咬耳朵,来几句蜜语,哈哈一笑。
真正看响戏的时间是没有多少的,心不在戏上,半路便三三两两的散了场,与小伙伴一起玩耍去了,把快乐的时光耗在路上。
我和几个发小,曾经逃课去看戏,不是唱大戏,就是着村里搭个台子的响戏,响戏都是什么,不记得了,只记得呜呜呀呀的人,和逃课在路上时欢愉的心情,数学老师在后面追,我们在前面跑,乖乖,那是我的记忆里少年时代第一次逃学,也是唯一的一次,惊险又刺激。
那时候响戏的开场是要吹很长一段时间唢呐的,接着就是独唱或伴歌伴舞的歌曲,演上一段杂技,在唱上几段戏曲就结束了。
而现在说起农村的唱响戏,多与热舞、脱衣舞、黄段子挂上勾,那时候也有舞,只是没有这么热,响戏越发的走向低俗,充满低级趣味,响戏班子也在逐渐的走向没落。
我曾经有一次在家,恰逢附近搭了台子,在唱,站着看了会,实在看不下去,那段子、那场面……
相比于2016年的《百鸟朝凤》,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固然电影的初衷是好的,但他同时也是一种超越现实的艺术,艺术需要渲染,需要升华,需要情感,而现实是热闹的、喧嚣的。
响戏班子注定要逐渐走向没落,走向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