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我是被这本书的名字吸引的,我不信佛,对佛教的了解也和大多数人一样,但是我对佛祖释迦牟尼很感兴趣,觉得他应该是像孔子一样的圣人。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书的书名《佛祖都说了些什么》的时候,我一下就有了兴趣——我真的很想知道释迦牟尼当初到底说了些什么,如今的佛教和最开始的佛教相比改变了什么。可是当我真的打开这本书看的时候才发现这本书并没有那么简单。
准确的说,这本书并不是讲佛祖当初说了些什么的,它是给像我一样不了解佛教的大众来讲讲什么是佛教?佛教包含了什么?佛教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但是不要误会成这是一本神话故事书,因为这本书里更多的是在讲佛教中的哲学,或简言之——佛学。
估计很多人看到“佛学”两个字就放弃了读这本书的念头了,千万别,因为佛学真的没你想的那么无聊。或者说,佛学本身是无聊的,但是在本书的作者笔下就变得很有趣了。作者用了一种特别的方法,将佛教史和佛学结合在一起来讲,两者互相推动着对方。最难能可贵的是在将佛教史的时候并没有脱离历史,佛教的发展与历史的发展在这本书中是一体的。比如,正文第一章讲的是黄巾起义,在所有人眼中这都是和佛教八竿子打不着的历史事件,但是看了一会儿你就会感叹道,哦!原来黄巾起义和佛教还有关系呐。
但是你也千万不要以为这是一本简单的佛教史,作者写这本书的本意就是让读过这本书的人都成为“佛教通”,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佛教,哪些貌似是佛教的行为其实是不符合佛教教义的,佛教各个宗派的主张都是什么。用书中原文来说就是“我们这本书的宗旨,就是本着抬杠到底的精神,对一切和佛教有关的疑问,都追问到底。”
我觉得这本书最难能可贵的地方有两个地方,第一个是作者在讨论佛学问题的时候是真的站在一个佛教徒的角度,而不是像一个高高在上的无神论者一样俯视佛教。正是作者这种平时的角度才能更客观的看待佛教,才能更好的探究佛学的内容。第二个难能可贵的地方,就是作者很幽默,整本书都是一种聊天的语气,虽然有时候讲的是让人头晕目眩的高深哲学理论,但是因为这种轻松的文字氛围,就不觉得那么痛苦了。作者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往深处挖掘,由浅入深,当到了一个深不可测的地方的时候,作者会告诉你,这里是在看不懂也没关系,了解就好不影响后面的内容。这种亲切感让人很舒服,正是由于这种亲切感,有时候会让我忽略作者的博学,因为他就想一个跟你在酒桌上对侃的大哥一样。
我觉得大多世俗式的数佛教徒——就是那种烧香拜佛祈求升官发财的那种佛教徒——是不会看这本书的,因为这本书——更准确说是佛教本身——会告诉他们烧香拜佛并不会升官发财,烧香拜佛只是为了表达对佛祖的纪念而已。那是不是看了这本书的人都绝对不会去信佛了呢?我觉的大多数人都不会信佛了,因为当你客观的理性的分析过佛教本身之后就很难对其产生信仰。但是我觉也会有一部分人看过这本书时候,对佛学产生兴趣,开始参禅悟道,而这种信仰远比那种世俗式的信仰虔诚的多。
我可能是那种绝对不会信佛的人吧,但是谁说的准呢?没准哪天我就对人生失去希望了,从而投身空门。如果真的有那一天我真的会感谢这本书,因为那时候我不会成为一个佛盲。
最后说一下作者在全书最后一部分说的话,他说,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死亡的那一天,绝大多数人到最后都是躺在陌生的病床上。那时候你会意识到你再也回不去你的家了,你所熟悉的一切全都不在你身边了,你所努力争取的一切都将离你而去,一想到这个结果很容易让人感到丧气。我们最后除了这病床我们还能留住什么呢?他说,有样东西能留住:音乐。只要我们还清醒就能在自己的脑海里播放音乐。
作者的这段话让我想到了《肖申克的救赎》里面安迪第一次被关独囚的时候,他就是靠脑海里的音乐度过的。也让我想起我前几天因为做错车,导致我要在零下三十度的晚上走出一站多远坐车,而那段路程我就是靠哼着歌走过的,那让我渐渐忘记了寒冷。
整本书都是在理性的发问、分析、解答。但是偏偏就是这最后的一段感性的文字让我对整本书都刮目相看,也仍我对作者敬佩不已。作者还说即使真的有地狱,即使你我一不小心下地狱了,面对地狱里的残酷不要害怕不要绝望,音乐、美和爱是别人永远无法夺走的,只要我们有自由意识,而如果我们没有意识了,那还怕什么?
最后的最后,我想说,真正的佛系并不是只会说“都行、可以、没关系”,想知道真正的佛系都说什么吗?那就先看看《佛祖都说了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