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的“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不由得想起了同样来自于湘江的另外一位名人,一位大器晚成厚积薄发的名人,一位我相当敬重的人,我还特意买回几本他的书,只是一直磨蹭着未曾认真研读。
且看他身上独有的标签:
他出身于湖南省湘乡县一个普通农家,考进士时连续六次名落孙山(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连考6次大学都没考上,这不是妥妥的学渣吗);
中年后却能官至清朝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学生时代的学渣成年之后竟然逆袭翻盘,着实不可轻易小瞧)。
后人给他的评价很高:
“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此人就是曾国藩。
对了,书架上的《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是我在听书听了几遍之后,依然觉得意犹未尽,又买回来的纸质书,只是遗憾,我到现在还没有透彻的翻过一遍,但他那跌宕起伏的一生,他那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一生遭遇过五次重大挫折;选士人,领山农,结硬寨,打呆仗;与左宗棠的纠葛和情谊;一生的收入与支出;如何看待风水、相面、算卦和天命等;他的拙诚、勤勉、务实、自律……等早就让我深深折服。
但曾国藩让我等凡夫俗子艳羡不已的,是明明是个很笨的人,却能笨出天际,奔到所有人都无法企及的天花板。
都说曾国藩比较笨,但是笨人有笨人独特的方式,当年,曾国藩寒窗苦读时,一篇文章读了若干遍还不会背,家中梁上蹲着的那位君子——梁上君子(小偷)等得不耐烦了,急着等曾国藩睡下之后,好下手嘛。结果等啊等啊,还不会背,实在等得要崩溃,就很帅气的从梁上跳下来,一通巴拉巴拉,干脆利索的背完之后,扬长而去,惊得还在苦苦背诵的曾国藩瞪大了眼睛……
可若干年后,梁上君子还在重操旧业,曾国藩却成了晚清“中兴四大臣”之一。
纵览曾国藩的一生,少言多会是他的重要标签:
“少言少语少风波,不言不语无罪过。”
人为什么要长两个耳朵,一个嘴巴?就是要我们约会多听少说。
为什么师长总会拿“三思而后行”的熟语来教导我们?
因为快言快语,并不是爽朗直率的标志,反而会招致不必要的麻烦。
真正有智慧的人,都懂得三思而后行的道理。
曾国藩也许真的有点笨拙,但他真的深谙“藏拙”之道,并且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藏拙”真的好处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