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icon并称为“李杜”,李白的老家在四川,二十几岁就离开四川,长期居住湖北、山东一带,后来浪迹天涯,四海为家,直到六十二岁时,他在安徽长江边的采石矶醉酒落水仙逝,一生在中华大地上留下了不少足迹,所到之处,留下了不胜枚举的动人华章,今天我们学习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这是一首绝句,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二年(734)。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即今天的河南洛阳。在唐代,洛阳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东都。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繁华喧闹了一天的洛阳城已经平静下来。李白大概正在客栈里,忽然,窗外传来了隐隐约约的笛声。悠扬的笛声乘着春风散落全城。伤离惜别的曲调,勾起了诗人无尽的回忆,想着自己二十多岁就离家东游,不知家乡的亲人朋友是否安康,也不知家乡的景色是否依旧,笛声愈加浓重,思乡之情也愈加浓烈,为表达自己的思乡怀亲之情,李白便挥墨写下了这首诗。
这是从谁家飘出的悠扬笛声呢?它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谁又能不生出怀念故乡的愁情?
解题:诗题“春夜洛城闻笛”洛城,即洛阳。诗题意为,春夜在洛阳城因闻笛声而感发。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这两句的意思是:夜深人静的时侯,不知从谁家飘来悠扬的笛声,这美妙悠扬的声音,随着春风弥漫了整个洛阳城。
这两句描写宛转悠扬的音乐声,但不是为写音乐的美妙,更不为赞美吹笛者的演技高超,它为下文诗人静听笛声,听到“折柳”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做铺垫。“暗”字用的妙,有断续,隐约的意思,表达了悠扬笛声不经意间触动了诗人的思乡愁绪。第二句,采用夸张手法,极力渲染夜的静谧,笛声的悠扬、动听,仿佛整个洛阳城都萦绕着悠扬的笛声。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这两句意思:在这静静的黑夜里,忽然听到感人肺腑的折柳曲,有谁不为此勾起怀念故乡的情思啊!
古人送别时喜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柳”谐音“留”,一语双关,折柳送行表示离愁别绪。所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自然引发了强烈的客愁乡思之情。
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古人诗文中,咏笛的内容四季都有,又因为笛子是横吹的,所以古代就称它横吹曲,大多寂寞、苍凉,配上诗歌,边吹边唱,就有了《折杨柳》、《梅花落》的曲名,诗人用它寄托别恨离怨、万里戍边的思绪,愁肠百结。如《诗经》有“惜我往矣,扬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纷纷”。唐代王之涣icon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高适的“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柳永icon《雨霖铃》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些是《折杨柳》曲子,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