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鉴赏:该诗作于开元二十三年(735),当时李白正畅游洛阳城。夜阑人静之时,笛声触发了浓烈的思乡之情。笔墨不多,却在平淡中流露出深沉的蕴藉。
第一句就从笛声人手。白日喧闹的都市在夜里终于静了下来,家家户户的灯火也逐渐熄灭了,但诗人却难以入眠,可能正倚窗望着明月,可能正对烛陷入深思。就在这个万物都进入梦乡的时候,突然从不知名的地方传来一阵笛声,顷刻间将诗人的羁旅情思触动。
这笛声怎么就触动了诗人的羁旅情思呢?第三句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原来把诗人深深感染的笛声正是一曲凄清婉转的思乡曲,名曰《折杨柳》,怪不得诗人陷进了深思之中。古人离别以折柳相送,希望亲人回来时也折柳。据说这是因为“柳”和“留”谐音,所以借折柳来表达离情别绪。一曲《折杨柳》道尽离别的感伤,曲调哀,这样的笛声一定会勾起诗人的思乡之情。
《折柳》对全诗有点睛之用,也是题目“闻笛”的要义所在。三、四两句表露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但却由外人来反说。在这样的夜里,客居洛阳的人们一定都听到了这哀怨的笛声,一定勾起了每个人的思乡之情!一句“何人不起故园情”的感慨,将诗人自己的个人情怀上升为洛阳全城人的情怀,同时也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强烈共鸣。这种写法,更好地表达了诗人思乡心切的深刻感触。
李白认为诗歌应该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也是诗歌创作的至高境界。一首短小的七言绝句,将李太白的风格特点彰显无疑,难怪被称为“绝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