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周五的答疑时间。
这两周我们讨论了社会化和亲密关系的内容。我先回答几个跟社会化有关的提问。
云
李老师讲的授权,在工作中可以从理性的角度去理解。但在家庭当中,父母常常带给我不好的感受,我不愿意再让渡自己的权利,但面对心理上的隔离,我又感觉很痛苦。请问李老师,怎么去更好地面对自己在家人面前的痛苦呢?
首先,很遗憾听到你在跟父母的关系中有如此不好的感受。我能理解你的痛苦,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非要说,这些不好的感受并不是父母带给你的,而是你自己授权产生的,也许有点太“冷血”了。但同时,这个观念说不定可以帮助你。所以,我至少提供给你这样一个可能性,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我先跟你分享一个真实的例子。就在前不久,我见了一个来访者。他在去年年底经历了父亲的离世,非常痛苦。在咨询中他提到这么一件事:过去他经常不愿意回家,因为老父亲爱唠叨,每天对他品头论足,挑三拣四。他觉得很烦,一有时间就往外躲。可是等他真的失去了这个亲人,回到家静悄悄的,一个人都没有了,他就开始怀念父亲的好了。我印象很深的是,他说了这么一句话:“他不就是爱唠叨吗,我那时候有什么可烦的呢?”我讲这个故事,就是为了提供给你这样一个可能性:表面上,是家人的话语激发了这个人不好的感受,但难受并不是他唯一的选择。他只要换一个视角,同样的人说同样的话,他也会有完全不一样的感受。所以这个选择权不在对方,而在产生感受的这个人自己。
其实在人际关系中,不管是工作还是家庭,我们常常都会不知不觉地让渡自己的选择权,好像别人这样一说,我就没办法了,我只能承受不好的感受。可当我们认为“别人带给我这种感受”的时候,就已经让渡了自己的权利。
我不知道你愿不愿意接受这样一个观点,因为我在归因方式这节课中讲过,我们更愿意把痛苦的原因归结到外部,归结到自己家人身上,这会让自己轻松一些。但你讲到,你不希望跟父母有隔阂,所以我猜你的目标不光是轻松,你希望对他们有一些更亲近、更善意的表达。如果你想要有这样的表达,前提就是你要先收回那个授权,把父母的言行跟你的感受分开,不管他们说什么做什么,你不要“腾”地一下就被点起情绪。具体到操作上,你可以做点不一样的事,比如一笑了之,甚至可以抱抱他们,对他们说:“我不想再难受了,所以我不会听你的话。但是,我真的好爱你。”
小 YY
我觉得授权的思路可以预防 PUA:我暴露自己的软肋,授予某人影响我的权利,但我发现自己没有得到好处的时候,就可以把权利收回去。但有时候,我想把权利收回来,而情绪却不受控制。比如我失恋了,很痛苦,怎么才能更快恢复呢?
我先厘清一件事,失恋了走不出来的时候,这种痛苦不是因为授权,而是受伤。你看,你痛苦不是因为对方此刻还在继续伤害你,而是因为曾经这段感情对你很重要。你失去了重要的东西,当然会难过。
而你之所以那么难过,就是因为你在恋爱时对这段感情投入了太多。当时的投入确实是授权:你有多在意那段关系,你就授予了多少它在未来某一天伤害到你的权利。失恋的痛苦就是在品尝这份伤害的苦果。
但如果再遇到一段感情,你是永远封心锁爱,让自己不再受伤呢?还是继续勇敢,继续授权?对亲密关系来说,我更推荐后者。因为舍得让自己受伤的人,才敢于在一段关系里投入更深,从而获得更深刻的回报。所以,我没有办法保证你不再受伤,也不确定怎么能更快地走出来。我能做到的就是,在你疗伤的时候给你打打气,告诉你:这不是你的失败,而是你在一段关系中勇敢过的证明。
尔雅
沟通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吧?即使是元沟通,也不是破解一切关系问题的钥匙,总有一些问题是不能靠沟通来解决的,对吗?
我先简单从内容层面回答这个问题:当然对了,沟通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我想借着这个简单的提问,向前走一步,我们看看从关系层面上,这个提问是在确认什么?
我猜你在生活中有一些没有被解决的问题。本来你不觉得这个问题是一个一定要解决的问题,但听完沟通这节课,你就有一点压力了。你会想:这个问题一定要用沟通来解决吗?或者,这个问题没解决是不是说明我沟通得不够好?这样一来,学习沟通,让你产生一种被指责的压力。所以,我想告诉你的是:不用担心,没解决的问题只是没解决,而不是你的错。
得到用户
在工作中与人交往时,我经常有一种角色困惑,不知道应该与人怎样交往才是恰当的。请问李老师,我应该怎样调整自己,才能形成一种较为稳定的角色呢?
你看,角色是我们在关系里的角色,所以,它是你跟某个人在互动当中找到的最舒服的位置,不能只靠你一个人琢磨。那怎么才能发现这个位置呢?我有一个建议:
在跟不同人交往时,可以大胆一点,尝试多表达一些自己的需求。这是因为,你的角色首先要让自己舒服。如果你只考虑别人要什么,从来不考虑自己,那肯定找不到自己舒适的角色。但是你在表达需求的同时,也要为对方留出空间,随时确认对方的感受如何。
比如你可以对工作伙伴说:“我累了,想休息一下,你觉得呢?”你看,前半句“休息一下”,是在表达自己的需求,紧跟着“你觉得呢”,是在确认对方的反馈。有时候对方跟你一拍即合,也有时候你们的需求不一致,那你们也可以再讨价还价,直到最终确认彼此的边界在哪里。这就是找到角色的过程,它是在真实关系当中碰撞出来的。
再回答几个关于亲密关系的提问。
依宁
我们经常会自己对号入座进某种依恋类型,但是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自己既符合焦虑型依恋的某些特性,也常有安全型依恋的表现,有时也会出现回避型依恋的状态。这就让我很疑惑,人是否会在不同场景下调用不同的依恋模式?那要怎么界定一个人的依恋类型呢?
我先表扬一下你的观察视角。确实,有一些依恋领域的最新研究也发现了你说的这种情况。同一个人在面对不同的对象,甚至是同一个对象在不同时期,会表现出不同的依恋风格。这说明,依恋风格不一定是对人的定型,它是一套情感反应模式,一个人可以同时掌握几种反应模式。这是一个好消息。因为你拥有不同的依恋模式,说明在亲密关系中的灵活度更高。很多焦虑型依恋或者回避型依恋的人,他们的痛苦就在于“虽然我也不想,但我已经被小时候的经验定型了,我改不了!”如果你意识到,这只是一种可习得的情感反应模式,你就会轻松很多。当你在依恋中痛苦时,就可以告诉自己:我还可以启动其他的反应。
老师说广义的亲密关系可以在工作同伴存在,我觉得同事关系更多是以利益为基础,那掺杂了利益的关系还能成为亲密关系么?
我先澄清一下这个概念,普通意义上的工作同伴当然不是亲密关系。但广义的亲密关系也许可以包含一些特殊的,在工作中建立起来的深情厚谊,就像老战友、老搭档、创业时的合伙人。通常来说,这种关系是在长期的,有挑战性的,甚至是一次次出生入死的工作中建立起来的。
这种关系虽然不是狭义的亲密关系,但它肯定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利益关系。你可能会有点困惑:为什么呢?同事关系不是建立在利益基础上吗,怎么还能产生出深厚的信任,和相互的默契呢?这可能是因为你把“亲密关系”看得太纯粹了,或者把利益看成了什么脏东西,觉得掺杂了利益,关系就不纯粹。
但我想告诉你,就算是狭义的亲密关系,也可以有很复杂的考虑。很多时候两个人谈恋爱结婚,也会考虑利益因素,虽然未必是金钱物质上的好处,但也可能是在人生某个阶段,恰好能够从对方身上获得自己需要的某些东西。可是没关系,有这些考虑,也不代表两个人不亲密。亲密关系可以包容一切的复杂度。
蛋壳花生
斯滕伯格的爱情三元素之间可以相互激发和点燃么?比如承诺和亲密达到一定程度,激情就会慢慢发芽?或者亲密和激情久了,承诺自然而然进入双方的关系预期里?
我先试着简化一下你的问题。你其实就是在问:一段关系有没有自然变好的可能?当然有了。原本欠缺的元素会随着时间,慢慢地萌发或者强化。你就可以认为,这是它被关系中其他元素激发出来了。但是有一点我要澄清,你说“承诺和亲密达到一定程度,激情就会慢慢发芽”,这我可不敢保证。因为在三元素中,唯有激情是来得快去得也快的。我不确定在一段已经失去了激情的关系中,会不会随着时间的流动,又会变得富有激情。而且就算有激情,以我对它的了解,它也不会是“慢慢发芽”,也许用“突然迸发”更合适。
得到用户
老师,如果在一段关系里没有好好被爱,内心真的犹如一座孤岛,又该如何打破这个循环呢?
我建议,你先不要把自己定义成“没有好好被爱”,这是一种自我否定。你可以这样说:“在一段关系里,对方爱我的方式并没有让我觉得好好被爱”,这种表述,就是一种对自己的关照和好奇。
你不希望成为一座孤岛,你也不希望被马马虎虎地对待,所以你要做的事情是寻找,确认你想要的爱是什么样。就像课程里讲过的,爱有很多种形态,你从前的关系并不满意,这是一件好事。因为你知道了自己不想要什么样的爱,距离找到想要的爱就会更近一步。
好,本周答疑到此结束,感谢你的提问。欢迎继续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