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一下其他的评语,读起来就没那么艰涩。"
"我不喜欢用别人的定义来看书,看不懂,慢慢看,多看几遍,有什么关糸?经典的文本能穿越时空,如果是二元论,肯定不会流芳百世。正因为时时读,时时有新发现,才吸引你。如果读书,你带着个人主观定义去读,哪你只是在找认同感,只是在固化自己。文学中的你喜欢的不一定是好的,不喜欢的也不一定是坏的。人文的东西本来就有不同角度的诠释和判断,也没有褒贬之分。Ta不象科学有对错。况且人性那么丰富,复杂,不断变化。
今天读论语阳货篇第十七中有一段关于勇的对话。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意思是,子路说:“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说:“君子把义看得最为尊贵,君子只有勇敢而不懂得义就会扰乱国家,小人只有勇敢而没有义就会成为盗贼。”
子贡曰:“君子已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上讪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意思是:“君子也有憎恶的事吗?”孔子说:“有憎恶的事:憎恶总说别人不好的人,憎恶在下位却总毁谤于上位的人,憎恶只有勇敢而不懂得礼的人,憎恶做事倔强而不会变通的人。”孔子又说:“赐你也有憎恶的事吗?”子贡说道:“我憎恶窃取别人的成绩作为自己智慧的人,憎恶不谦逊却自以为勇敢的人,憎恶攻击别人的短处自以为正直的人。”
子曰:“为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意思是,孔子说,“只有女子和小人是最难教养的,亲近他们则无礼,远离他们则有怨气。”
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意思是,孔子说:“到了四十岁时而被人厌恶,那么这一生就完了。”
这是子路和子贡与孔子的一段交流。能流传几千年,一定是智慧。人格特质不等于人格价值,知识也不等于意见。如果勇只顾个人情绪,横冲直闯,不顾大局,那只是个性,武断。有勇无谋,无义,做不了大事。即便是君子,也是有好恶的,但丅a一定是理性考虑整体大局,那种总说别人不好,嫉妒诽谤比自已好的人,那种只有勇而无礼无义的人,那种做事做人只按自己意愿而不变通的人,那种自以为是,那种把别人成绩当自己来表现的,那种攻击别人短处还自以为率直的人……即缺令理性,大局,长远考虑的人,做人做事只顾情绪的人,即为无知者。有些人你对他亲近,对他好,他就当成理所当然,有些人,你不想与他走得近,他又抱怨你。现实中不是很多这样的人吗?懂得感恩,懂得天外有天,懂得站在他人角度去理解,不乱以个人,以点来作评判,不在背后议论人,不在大众场合斥责人…………这也是心理学所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人,理解,尊重,包容,接纳,在自我关系与他人关系之中,在人生不同的情景与对话当中,都做到。人性都有弱点,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改变,不断成长,才不至于到了理性的年龄还在做被情绪控制而被人厌恶的人。
西方崇尚自由,平等,博爱,那是他们几百年才提出的,而中华几千年的经典史书,四书五经,不都在讲那"自由(佛教,人只有角色外相的不同,而心灵是一样的)平等(齐物证),博爱(孔孟)”吗?当静下心,好好阅读那些经典的文本,时时又有新的领会。
一本书,几分钟就带你看完,那些文化鸡精,短,精,快,真的过后你还有印象吗?在书的世界,慢慢咀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