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对于日料的认识一直以来都是停留在日剧里给我的印象,不管是深夜食堂,还是孤独的美食家。
最早接触的应该是观前街上开的味千拉面。
对于吃惯了苏式汤面的长辈来说,所谓的猪骨原汤和不同于细面的拉面,着实让人难以接受。价格上也是家门口的陆振兴面馆的好几倍。
但是,这却是小学时期的我,除了KFC和麦当劳之外的首选地。不是对于日料有多喜爱,而是那时候对于味千拉面的勺子特别的感兴趣。
后来为了应付中考体育的游泳项目,会去家乐福游泳馆。那里有一家回转寿司——争鲜。
时间已经久远到我忘了它一盘的价格。
却还是记得看着一盘盘寿司缓缓从面前飘过,可是灼灼目光只停留在我想要的那一盘上,害怕它会在到达我之前被其他顾客先取了下来。
高中的时候,全家便利店在苏州遍地开花。
光是我家10分钟之内脚程可达的familymart就有3家。
那时候,不想去人挤人的食堂,得益于在理科班,和男生们一起订全家的外卖,躲避着德育处的巡逻,和全家小哥商量着一个又一个可以取外卖的地点。
也牺牲过好几次午饭,被德育处的主任充公了。
但每次踏入全家响起的固定铃声,还是能把记忆倒回到高中。
中午的时候,一边吃着微波炉热好的便当,然后翻看着一本本漫画书或者轻小说。周末时,同桌叁璇会把校服罩在我们俩的头上,躲在校服下面戴着耳机,偷偷看着最新话的海贼王。
坐在便利店独食,总可以避免坐在热闹的餐馆里的尴尬。
去另一个城市上大学之后,我没有找到全家,也没有找到其他便利店,失去了一个独行侠进餐时刻的容身之所。
翻拍的《深夜食堂》在豆瓣上分数低到不忍直视。
其实苏州的淮海街一直都是日料一条街,但是我很少涉足。家里人吃不惯日料。
苏州日本人学校拆除之前,经常可以在这里看到很多的日本人。
你问我怎么辨别出日本人吗?
——冬天不穿羽绒服,穿超短裙和过膝袜的就是了。
这次游戏公会的伙伴推荐了一番馆日料店
找了很久,发现原来是一家门面很小的居酒屋。可是,深夜食堂,不也是就小小的一个门面吗?
掀起门帘,一句“いらっしゃいませ”仿佛穿越至霓虹街角小店。
用竹帘隔开的小房间,脱鞋进入其中,不够宽敞,但对于三四个人的聚会,距离恰到好处。
我声音偏小,有时候别人走在我旁边也不一定能听见我在说什么。就更别提喧闹的餐厅了。
一番馆的空间刚刚好,大家说话不由自主地放低声音。
我对虾,情有独钟。
苏州人的油爆基围虾是我每周去爷爷家,必上的菜。是我在大学生活的城市吃不到的用冰糖烧的吃法。
因为是自助,也是第一次去,就把天妇罗、吉列炸虾、鲜虾奶油饼都点了,想试试看,哪个最好吃。爬树鱼学长、张一诺和我一致认为,鲜虾奶油饼最好吃,虾最嫩!
日料每一份的量都不大。刚好够每人尝一个。
时不时会飘进来几句日语,还有独食的日本人会选择坐在吧台,那个位置能够收看到日本的棒球比赛直播。
走出小隔间就能看到的矮书架上都是一排排的漫画书,只是找了很久都没有看到《无头骑士异闻录》,无头的轻小说我一直都买不到正版的最后一卷。
从碧蓝航线的夏季活动,到我们为什么阴阳师弃坑,还有未知的工作和落脚处。都在这个小小的空间里。
从一番馆出来,想了想,没打算打车,也不想等公交,就走了一整条新区商业街。
路过了一家家的日本料理店,还有支撑不下去被其他菜系取代的餐厅门口站着大红旗袍的礼仪小姐。
朝日屋还是占据着整条街最大的店面,却无法给予我一番馆这样的小店的温馨与归属感。
入秋不久的夜晚,偶有习习的凉风,昏黄的路灯透过比我还年长的香樟留给人行道一地的斑驳。
能看见牵着萨摩耶遛狗的高颜值小情侣,也能看到年长者推着婴儿车聚在一起唠家常,还能看到川流不息的六车道马路上,绿灯跳动的数字不够我快步穿马路的时间。
对于一个自高中开始越发内向的二次元爱好者,一个人漫步在城市的街头,放空大脑,是最惬意的事了。
有多惬意呢?
——比在空调间里抱着冰西瓜看番剧更惬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