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亲戚带孩子来家里玩,儿子开心得很。
亲戚孩子11岁了,大儿子3岁。他们在一起,那就是电视,游戏,玩具全上阵,玩得嗨起来。
平时,我们都是限制孩子玩游戏的。想着兄弟俩难得聚一起,也没怎么管他们。
周日早上,我还在做梦,一听到有人在客厅走动的声音,立马就醒了。这熊孩子,竟然早上就跑起来看电视。我看了下手机,才5点40。当时是很烦躁的,大周末的,都不能让人好好休息下。我在想,现在的孩子,怎么都没什么体谅之心。
虽然不快,但是毕竟来者是客,又是个小孩子,也没必要跟人计较。
跟一起学习的伙伴分享了这个熊孩子一大早扰人清梦的事,大家纷纷回应。有人问我有没有问孩子,是不是择床没睡好;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叫人家熊孩子;有人说自己家里我说了算,要是被打扰了就直接说;这些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方法,也打开了我的思路。
我也开始问自己,为什么对这个孩子一大早起来看电视这么介意。不是这个人或者这件事“伤害”了我,而是我对这个人或这件事的看法影响了我。
我不怎么睡午觉,平时睡眠又比较浅,所以,对休息一直比较看重,不喜欢睡眠随意被打扰。其次,从小,我就被教导,一日之计在于晨,早上是忙正事的时间。一大早上看电视,显然是“不务正业”。原来,我的不快情绪里,既有个人需求也有个人认知模式差异。
觉察情绪,认知情绪。这是从这次熊孩子事件中,我目前做到的部分。后续需要跟进的,就是看到引发情绪的对方,从了解对方的需求入手,告知对方自己的需求,约定一个彼此都接受的办法,从根本上解决类似的一类问题。 热情的同学们,给了我处理关系的各种视角。尤其这个表,非常简洁有效,拿走不谢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