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烟火以谋生,一半诗意以谋爱——记作家唐镇河
罗耀晟
唐老师快人快语,跟他在交流他总是滔滔不绝,泡茶时,常常捏着茶壶盖忘了冲开水。他知道我有菜园,总喜欢打听菜园的情况:
“有种小白菜?”
“茄子熟了吗?”
“施除草剂有什么坏处?”
……
他一手扯着柴米油盐,一手牵着诗和远方。
图片
唐镇河老师既是优秀的商业经营者,又是才华横溢的作家。1975年唐老师到莆美公社上坑知青点,做知青接受农民再教育。那经历让他真正理解了《朱子家训·全文》写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1980年招工到云霄县糖烟酒公司,他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并很快熟悉糖烟酒业务,之后,他当上了营业部主任。他具有责任心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得到领导的信任。哪一个营业部需要,他就去哪一个营业部任职。每到一处,营业部业绩直线上升。唐老师多次被评为商业系统先进工作者。1982年云霄县开展首届文明礼貌月活动,他就荣获表彰。后来,公司被承包,他继续做自己熟悉的“老白酒”,继续自己的人间烟火。他们的公司有一百三十几位人员,还在做业务的,也许只有古稀之年的他。
他主营老白酒,在唐老师看来,老白酒承载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买老白酒,是在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在这一个层次卖老白酒,他的老白酒特别畅销。他的酒客户不懂他是作家,只知道他是懂酒的商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顾天下。他做生意,照顾自己,照顾家人;他创作,关注社会,关注国家。他在文化这个纽扣上,把两者和谐地统一起来。
唐镇河老师当知青时就开始文学创作,1978年云霄文化馆编的油印刊物《云霄文艺》,唐老师获得过三等奖;在县委组织部工作的蔡超明文友闲聊时经常说,那年,云霄文化馆举行文艺创作座谈会,业余作者五十几位,坚持创作至今的,寥寥无几,他是其中一位。
1999年云霄文联常务主席方文达邀请唐老师担任《云霄文艺》(铅印)编辑。
2001年——2017年,唐老师任云霄作家协会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主席。
2006年,唐镇河老师一家被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等单位评为云霄县家庭文化示范户。
他是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漳州市作家协会常务理事、纯文学刊物《漳江文学》主编。
2007年唐老师与文友创刊纯文学刊物《漳江文学》,兼办《云霄文艺》。至今,18年编辑《漳江文学》40期,五本增刊。
这些工作,都是义务,都是公益。他把这些工作当作篱笆,当作翠竹,当作远方。
唐老师的诗歌、散文、报告文学曾在《中国作家》、《中国文学》、《文艺报》、《青年文艺家》等国家级刊物获奖。著有诗集《梦中的蔷薇花》《岁月的回声》《人生在世》《温暖的相思树》,文学作品集《唱给故乡的颂歌》《情感的温度》,长篇报告文学《春风惠物恩泽长》《爱心真情暖千家》《百姓忧乐挂心头》。
省作协会员王海洲在《唐老师的黄挎包》一文中这样赞扬唐老师的:“唐老师依然笔耕不辍,不仅为痴爱一生的文学行走在闽南山水之间,而且毫无保留地培养了一茬又一茬的弟子。”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漳州市作家协会主席青禾《燃烧的诗人——序〈唱给故乡的颂歌〉》中写道:唐镇河的诗人气质是本色的。溪流来自泉水,泉水来自山林。唐镇河的诗来自他的心灵。他于是写起小说,散文,报告文学……他把他的这个作品集叫作《唱给故乡的颂歌》,他自认为是一个歌唱者,而我却认为,他是一个燃烧者,他把自己点燃,用生命,用激情,用现在极少见的牺牲精神,去照亮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