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话题还得从我前几天做的咸菜说起,好多年没有吃咸菜夹馍,突然嘴馋,跑了几家菜店才找到小时候那种大块状的咸菜。狼吐虎咽两个馒头下肚……
背馍,对于70、80甚至90后的农村住校孩子来说,并不陌生,那是一门上学必修的生存技能。初一开始住校,我便开始了长达好几年的背馍生涯,直至高中毕业。
那时的每周日下午,骑着自行车返校,除了衣服和书本之外,自行车后面必不可少的肯定是一袋沉甸甸的馒头。初三周末补课就一个下午的回家时间,时常偷懒不回去,我妈总会托同村的同学给我捎来一袋子馒头。蒸馒头、切咸菜自然而然成为了我妈每个周日必不可少的工作。
夏天温度高,馒头易发霉,可能会少拿点。冬天温度低,会多拿些,到了学校,一半放灶上(私人的小饭堂),一半放宿舍,放灶上的那一半加热后,配上灶上的菜和稀饭,算得上一顿不错的午餐了。而宿舍的那一半,发挥就各有千秋了:有就着辣条吃的,有就着腌辣椒吃的,有就着腌蒜苔吃的,这其中最受欢迎的还数一罐头瓶炝咸菜。冰凉的馒头就着咸菜,大家都吃的津津有味。时不时还相互品尝。那个时候,似乎吃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围在一起吃。现在回想,冬天冰冷的宿舍,馒头就咸菜是怎样下咽的?
那时候,一瓶又一瓶的咸菜,一袋又一袋的馒头承载的不是营养和搭配,而是生存。懵懂的我们也不知道什么是苦中作乐,我们只知道那是父母能给予我们最好的了。而今,咸菜虽已不再是当年的咸菜,馒头也不是我妈的酵面馒头,但吃起来依然很香,也许是很久不吃的缘故,也许是它承载了我的青春,承载了我的记忆,无论何时,味道依旧。
伴随着高中毕业,背馍也算在我的求学之路画上了句号,它终究成为了记忆里的一道刻痕,深厚且悠长;他更成为了我们这一代人记忆里永不褪色的经典。时代的产物终将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消失。而后,它除了刻在我的记忆里,还有多年之后被唤醒的味蕾里。
是一段结束,也是另一段的开始……
这几年,我又开始了新的背馍之旅。每次回老家,不管妈妈还是婆婆,总会给后备箱塞一袋子老家柴火蒸的酵面馒头。这一幕,那么像当年,却又不是当年。一切似乎都胜过当年,却又不似当年。胜过当年的是生活,不似当年的是长大的我们和变老的父母。
当年的乡里求学路,如今的返程谋生路。爱,绵延不绝,悄无声息,但它却装在了每一袋沉甸甸的馒头里,装在了我成长的每个记忆里!